高二理科生物第四章种群与群落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结构章节测试-----答案1、解析:本题结合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考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种群内不同个体的快速混匀的生物类型,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用于不移动的生物(如植物)或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土壤中小动物)。答案:D2、【解析】选D。种群是指同一地点、同一自然区域、同一物种的集合;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和池塘中所有的鱼都不是同一物种;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100%=20%,A项错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B项正确;推迟性成熟期,则会降低出生率,C项错误;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的种群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D项错误。答案:B4、解析: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数量的减少,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不是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第三营养级鹰含的能量最少,D正确。答案:C5、解析:O~b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a点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a~b段,蝗虫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仍在增大,故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后,会改变性别比例,蝗虫种群内雌雄比例失调,交配机会减少,导致种群出生率降低,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d~e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被啃食的植物较少,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B6、解析:K值的含义是环境容纳量,因此环境变化,K值也随之变化,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以使K值提高,A正确。“S”型增长曲线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零,但在K值之前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b对应的点为K/2值,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c对应的点为K值,为环境容纳量,b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增加,所以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项正确。曲线Y是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形成的,其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过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D项正确。答案:B7、解析:养料、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答案:D8、解析: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有利于利用不同层次的太阳能;群落中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植物接受光照的强度,会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答案:D9、解析: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之一,A正确。群落演替的总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总量(能量)增加、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只要此地的自然环境允许,是可能演替成森林的,B正确。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场所,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C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错误。答案:D10、【解题指南】1.知识储备(1)判断坐标曲线中生物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基本特征、种间关系的内涵。2.解题关键:分析题干中的数量坐标曲线,从而判断种间关系的类型,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解析】选B。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种群数量多于B,且A先增先减,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A正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所以B错误。11、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结构等知识。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是容易题。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分布于不同的土层,因此也存在分层现象,所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能只扫取表层土取样。土壤中的动物存在各种种间关系,例如捕食、竞争等。土壤的盐碱度不同,会导致植物分布不同,也会导致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区别,故选C。答案:C12、【解析】选C。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改善了生物生活的环境,提高了环境容纳量;在群落演替中各优势种之间相互竞争逐步替代,第3阶段物种较丰富,有苔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演替中的替代为优势取代,前一阶段的优势种一般不会消亡;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会逐渐提高。13、解析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答案B14、解析自养型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成分。答案C15、【解析】选A。生物群落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蛇是四级消费者;细菌为分解者,与蝉不是竞争关系。16、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了生物部分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包括非生物成分。水稻田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了群落。答案D17、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丙和丁有共同的食物乙,所以二者之间除存在捕食关系外,还存在着竞争关系;乙只以甲为食物,丁除以甲为食物外,还以乙和丙为食物,二者之间缺乏其他条件,同化能量多少无法比较;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根据富集作用的原理,丁中DDT的浓度可能最高;与丁有关的食物链有三条,丁分别占有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答案C18、【解析】选B、D。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可知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19、【解析】选A、D。判断丰富度大小的依据是物种数,判断种群密度大小的依据是个体总数,据表格中裸露泥滩和米草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高于米草群落,A正确、B错误;只要保证底泥采样器相同,则底泥采样器的规格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C错误;随着时间的变化,生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会发生改变,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20、【解析】选A、C。图显示的是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21、BD22、【解析】选B、C。根据三种生物的特点以及图中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可知,物种A、B、C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生物群落除以上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虾的数量增加,短时间内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3BD24、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在样方中计数时,对位于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的个体即可,取样时要考虑样方的大小、数量及随机性取样。(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其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数为N1=200(尾),第二次捕获数为N2=160尾,其中有标记的数为N3=10尾,则种群总数N=(N1×N2)/N3=3200尾。在调查过程中标记个体不能死亡、外迁等,否则结果误差很大。(3)若种群的数量是稳定的,则捕获量随捕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如题干中的数据,若捕获量不随捕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而种群特征中直接使种群数量增加的为迁入率和出生率的增加。答案:(1)8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2)3200鲫鱼种群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等(3)①如图②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或出生数量较多)。25、解析:(2)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种群。(3)生物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草、鹿、兔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4)据鹿角效应“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可推知一群有两种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对应到模拟实验为甲组:2个相同的项圈(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乙组:2个相同的棍棒(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丙组:1个项圈和1个棍棒(猎物不相同),猎物容易被捕食,狗很快叼回。故从因变量时间来看,丙组平均时间甲组平均时间=乙组平均时间,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答案:(1)甲增长型乙稳定性甲(2)同一(3)群落(4)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26(1)答案:⑴初生演替样方分层⑵竞争和捕食寄生⑶⑷增加⑸减弱【解析】试题分析: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的空间上的分布。人和狐都捕羊,人还捕狐,所以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由题意可画出27、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成分(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DB(4)DA(5)8(6)4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7)捕食和竞争(8)分解者、非生物成分(9)增多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10)食虫昆虫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解析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成分,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蛇和鹰存在捕食关系,都以食虫鸟为食时,二者是竞争关系;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若蛇绝种,鹰会以老鼠、食虫鸟为食,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