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3分类:我的阅读2006.9.100:34作者:ittho|评论:0|阅读:323“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复旦大学游汝杰第五节底层语言、上层语言和傍层语言一、关于底层语言理论底层语言理论(Substratumtheory)认为在一种上层语言里有可能残留底层语言的成分;底层语言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对上层语言产生影响;上层语言的演变与底层语言的影响有关;如果一个地区的语言被另一种语言所替代,那么前者就有可能成为后者的底层。所谓底层语言(Substratum)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竞争的结果,战胜的语言所吸收的战败的语言成分。战胜的语言即是上层语言,战败的语言即是底层语言。语言底层须有民族底层作为前提。外来民族在征服土著民族或移居到土著民族的住地的时候,同时带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如果在文化、经济或使用人口上占优势,那么就可能成为上层语言。土著民族不得不放弃土著语言,改而使用新的语言。他们在使用新的语言的时候,一方面受到原有的语言习惯的制约和影响,造成有规律的错误;另一方面有时候在新的语言里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多是词汇),就保留原来语言中那些有用的成分。这些有规律的错误和保留下来的有用的成分,即是底层语言成分的两大源流。底层语言成分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但是以词汇为最常见。底层语言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借用现象。底层成分和一般的所谓借词(loanword)都是指从一种语言渗透到另一种语言的成分。但是借词的产生不必以底层民族作为前提;底层成分的渗透更深入、更隐秘、更不易觉察;底层成分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底层语言理论最初是由意大利语言学家雅科夫布列兹托尔夫(JHBresdoff1790-1841)奠定的,其代表作是“Omaarsagernetilspiogenesforandringer”(1821),法译本名“DescausesdeschangementsLinguistiques”(1933,哥本哈根)。而后意大利语言学家阿思科里在1881年的著作里,具体运用底层影响的概念来说明语音演变。二十世纪以来,语言学家不仅把底层语言的影响看作是上层语言脱离母语类型的原因,而且认为底层是影响上层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研究底层语言的著作开头限于罗曼语言,后来许多语言学家用非印欧语的底层影响来解释日耳曼诸语言的辅音变化。梅耶(AntoineMeillet,1866-1936)和叶斯泊森(OttoJespersen,1860-1943)认为语言底层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说明他的拥护者希望能解释的一切问题。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1887-1949)以所谓凯尔特语底层对日耳曼语变化的影响为例,认为底层语言理论故弄玄虚,基本上对其持反对态度。仅仅承认底层语言理论只能用于解释学习和使用第二外语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见《语言论》中译本第478页)。二、中外底层语言举例在西方的著作中提到的底层语言证据举例如下。西班牙语的音位系统接近巴斯克语(Basque),也就是说西班牙语有巴斯克语的音位系统底层。巴斯克语是黏着语,印欧语是分析语或综合语。一般认为巴斯克语是印欧人到来之前,欧洲大陆的土著语言。现代使用于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使用人口二百五十万左右。Russia(俄罗斯)其地为使用斯拉夫语的民族所居,但是地名Russia却是斯堪的纳维亚语。Rus是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一个部落名。Leipzig(莱比锡)其地在使用日尔曼语的德国,但是其名却是斯拉夫语。英国、爱尔兰有些古冰岛语的地名。在爱尔兰使用的英语中有许多结构不见于不列颠英语,这些结构很明显是在爱尔兰语的语法影响下产生的。爱尔兰语属于哥德语支(Goidelicbranch)凯尔特语群(Celtgroup)。例如凯尔特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将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置于居首,后接其他相应的结构。在爱尔兰使用的英语也是如此。底层语言研究有较特殊的对象和方法。在罗马帝国时代,高卢语(Gaulish)或伊比利亚语(Iberian)被拉丁语所代替。常有人认为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将某些语音或其他方面的特征带进拉丁语,这些特征在现代罗曼语方言里仍然可以见到。英格兰曾于1066年被说法语的诺曼人征服,法语词汇因此对英语产生影响。一方面说法语的人后来学英语的时候,把许多法语词汇带到英语中,另一方面,有些当地的英语使用者希望通过模仿上层阶层的言语,也会输入这些法语词汇。英语中法语来源的外来词,分布在许多领域。举例见表8.18。表8.18法语中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举例政府tax,revenue,royal,state,parliament,government宗教prayer,sermon,religion,chaplain,friar法律judge,defendant,jury,jail,verdict,crime科学medicine,physician文化art,sculpture,fashion,satin,fur,ruby战争army,navy,battle,soldier,enemy,captain有些法语来源的外来词和英语固有词往往表达事物的不同种类,例如用英语词theft指小偷,用法语词larcency指大盗。用英语词指家畜,用法语词指家畜的肉,例如sheep(羊)、mutton(羊);cow(母牛)、beef(牛肉)。对于作为底层语言的英语来说,法语即是上层语言。汉语南方方言区的民族底层应该是百越。《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性。”可见秦汉之前江浙闽粤一带应为百越所居地。由于同源关系和底层关系不易分辩,确定底层词必须谨慎。确定南方方言中的底层词汇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A这些词史藉记载仅使用于南方,现代也不使用于北方,而为南方汉语和台语所共有。B这些词未见于史藉和北方话,本字无考,而为南方方言和台语所共有。这些词所指往往是南方事物。C字书和韵书虽然载录这些词汇,但是没有指明它们的使用地区,在现代只在南方使用,北方不用。D南方特有的非汉语历史地名“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复旦大学游汝杰下面再按上述四条原则各举四个例子:例一薸《广韵》宵韵符宵切载:”《方言》云:江东谓浮萍为漂。”现代的一些吴语和闽语仍称浮萍为薸。例如温州建瓯建阳政和潮州bi(31phiau33phyo334phio334phio55“薸”这个字的上古音可以拟为*bjiaw,中古音可以拟为*bi(u。现代一些台语里称“浮萍”的词的语音,可以与上述方言语音和古音相证合。壮语piu2水语pi:(6pieu2毛难语puk8pjeu2临高话fiu2浙闽一带在汉代以前是古越族所居地,在汉族进入浙闽一带之后,在当地的汉语方言里留下这个表示南方事物的底层词应该是很自然的。浮萍尤其是用作猪和家禽的饲料,元代王祯《农书(畜养篇(第十四》载:“尝谓江南水地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可以饲之。”江南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养猪,浙江河姆渡遗址有猪骨骼出土。浮萍是猪的主要饲料,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应占重要地位,“薸”这个字的产生也应该是很早的。例二刣(宰)宰杀牲体在一些吴语和闽语里称为“刣”,这是一个方言俗字,不见于古文献。各地的语音如下:温州福州厦门潮州莆田建瓯永安thai1thai2thai2thai2thai2thi5thi2“杀”或“死”在一些壮侗语、苗瑶语和南岛语中的语音可以类比:壮语临高话黔东苗语勉语印尼语阿眉斯语回辉话ta:i1dai1ta5tai5matipatajtai42此词原始台语李方桂拟为*trai,原始苗语王辅世拟为*daih。吴语和闽语、壮侗语、苗瑶语、南岛语里的“宰”这个词应该是同源的。例三[冖+赣](盖子;盖)《集韵》感韵古覃切载:“[冖+赣],盖也。”此字广州方言字写作“冚”。“锅盖”的“盖”在一些现代的闽语和吴语里还是用这个词的:温州福安浦城漳州厦门福州潮州ka(3ka(5k((i(5kam3kham5kha(5kham5在一些壮侗语言里“盖子”这个词的语音形式,可以与吴语和闽语相类比:傣语(西双)侗语临高话水语拉珈语fa1kom1qam3som2hum4km6ts(6kom5么佬语有km6和kai5两个并用的形式,后一形式显然是从汉语“盖”借入的,前一形式应是本族语固有词。汉语“冖+赣”的中古音据李方桂的系统可拟为*kjm,而台语中的“盖”李方桂则拟为*gum,这两个语音形式是相当接近的。例四凼(水坑)“水坑”的“坑”在吴语(南部)、闽语、粤语和赣语中显然同出一源,在各种方言中的语音形式举例如下:温州衢州厦门漳州广州平江南昌ta(3t((3to(3tom3th(m4th((6th((6又,江西铜鼓三都客家话作t(n3。湖南江永土话作tuo(7。这个方言词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乙+水]、[林+田]、凼、井,前三个字是方言俗字,第四个字见于研究温州方言的著作。“丼”见于《集韵》都感切:“音鸩[右半“鸟”改为“页”],投物井中声。”此字与温州方言的今音不符合,感韵今音读y韵,无韵尾,字义更是相差甚远。或以为本字是“潭”。《方言》说“潭”是“湘楚土音”。《楚辞》“泛江潭兮。”注谓“楚人名渊为潭。”《广韵》覃韵徒合切:“潭,水名,出武陵郡镡成县,东入郁林。又深水貌。”今长沙话谓深水为潭(见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第四》)。虽然字义勉强可通,但是字音从温州方言来看,也不可通。凡咸摄字温州方言今音韵尾皆失落,而ta(3有韵尾(。又,“潭”在温州方言里是另一个词,指天然的小型湖泊,音d(2,如“梅雨潭”(风景名胜)。“潭”与水有关,而“井”也可以指没有水的“坑”或一个平面的凹陷处;“潭”在厦门方言里读tham2,也是另一个词。因此可以认为这个词的方言本字无考。在一些壮侗语言里,这个词的语音面貌跟上述汉语方言很接近。例如:壮(武鸣)壮(龙州)傣(西双)傣(德宏)侗(通道)水(利岩)tam2thum2n((1t((2tam1dam1这个台语词的原始形式可以构拟成*th(m。在台语里这个词也可以指与水无关的“坑”,例如德宏傣语:tha(1x(1稀泥塘、tha(1x(1xai2水牛除热纳凉的污泥塘、tha(1fai2火塘、火坑。所以把方言里的这个词跟台语相联系是合理的。上述这个词常见于现代岭南地名。这些地名大多在壮族聚居区,在汉族地区也有散落。地名中的这个词写作“[林+田]、坛、耽”等。例如邕宁有[林+田]槐、武鸣有坛笔、龙州有耽崩。现代汉族地区的这一类地名显然是古台语底层地名。三、傍层语言除了“上层语言”和“底层语言”外,还有所谓“傍层语言”(adstratum)。底层语言和上层语言在互相交融时或交融后,另有第三种语言对它产生影响。这第三种语言就称为傍层语言,它可以没有民族学的前提,即在地理上并没有侵占过底层语言。“傍层语言”这个概念是EdwinBryant在研究吠陀语(Vedic,即后来的梵语Sanskrit)词汇输入达罗毗荼语(Dravidian)问题时提出来的。日语从西方语言输入大量外来词,西方语言对于日语来说就是“傍层语言”。专题6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1前言国内和海外各地华语文在词语上存在不少差异,除了原有的方言词汇以外,主要是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衍生的新词不同。这些新词在产生的初始阶段,大多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从而呈现多元化倾向。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产生之后即开始竞争在当代汉语的地位,因受社会、文化条件和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其结果是有的形式使用频率趋高,有的形式使用频率趋低,甚至废弃不用,有的形式始终只用于某一地区,也有相持不下,并行不悖的。将这些在不同地域产生的新词进行比较研究,无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在社会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的领域内,对于不同地区使用的汉语的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虽然这些成果大多属于纪录性或描述性的比较和泛泛的讨论,而缺乏全面的语料、量化研究和系统比较,并未提供详细的论证数据以及更有价值的综合结论,虽然也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比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