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下复习汇总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友谊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0.2)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4.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它还能聚焦取火。5.放大镜的观察方法有两种:见书本第2页。它的使用人员见书本第2页表格。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7.计算机和电视机屏幕的图像用放大镜看,发现是由(彩点)组成,彩点有(红、蓝、绿)三种颜色。8.自制“放大镜”的三种方法:(1)用透明玻璃杯装上水。(2)透明的塑料瓶装满水后,再盖上瓶盖。(3)用保鲜袋装满水,然后扎紧袋口。制作放大镜的材料:玻璃、透明塑料、透明水晶、水滴等。9.放大镜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皿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10.因放大镜中间凸起且又透明,所以叫它凸透镜。1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12.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的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13、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的形状()。14.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蝇的(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15.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16.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如:蝴蝶的(棒状)触角,蚕蛾的(羽状)触角,蝗虫的(丝状)触角,天牛的(鞭状)触角。见书本第5页的图片,会分辨。17.苍蝇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18.(蚜虫:约2毫米)的天敌是(草蛉:约10毫米),蚜虫有(针状)刺吸式口器,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就可看清它们的肢体。蚂蚁保护蚜虫是为了吃到更多的蜜露。1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玻璃不是晶体。20.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2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组成。书本第8页,见显微镜下的花岗岩。22.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23.制作晶体的方法:(1)减少水分(蒸发)。(2)降低温度。具体方法见书上第9页。2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这些晶体见书本第7页。(会画)2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溶解后再结晶见书本第8-9页。26.雪花是六边形的,它的结构取决于雪花晶体穿越高空大气层时经历的温度、水汽及气流的变化情况。27.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见书本第10页灰框。28.制作显微镜的方法。见书本第10页。29.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公式: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放大倍数。30.显微镜下的青苔、花、花粉、花粉管。见书本第10-11页。3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1932年,德国)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83年,研究DNA分子)。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到200万倍。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3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看灰框列文虎克的故事。33.显微镜的发明市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3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见书本第12页灰框。35.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36.说出第12页的材料和工具的相应作用。37.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见书本第13页的灰框。(安装——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注:载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38、制片的方法。见书本自己的记录。39.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见书本第14页的一个洋葱表皮细胞,会画。40.熟记书本第15页的细胞的外形和作用。叶绿体:光合作用;气孔:呼吸;血液细胞:运输;口腔上皮细胞:保护和分泌。4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2.第16页灰框。43.细胞的作用。(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保护等)见书本第21-22页资料库。44.自从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45.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可以采集到微生物。方法: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图见书上第17页。第17页灰框。46.见书上第18页四种微生物的图片,会看、会写、会画。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47.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48.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49.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50.(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5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52.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5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需要呼吸、排泄废物、都由细胞组成、吃食物或自己教学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等。54.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见书上第19页的文件夹。55.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56.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详见书本记录的内容:第19-20页。如杂交水稻的袁隆平等。57.第21页灰框。58.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看书上的记录。59.熟记资料库第21-24页60.熟记作业本内容。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电、火、声音、动物、植物、我们自己等)。2.物质是(变化)的,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3.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液态的糖称为物理变化,继续加热变成黑色的炭一样的焦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蜡烛在燃烧中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液态的水、固态的冰、气态的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火柴燃烧、铁钉生锈(氧化铁)、蜡烛燃烧等属于化学变化。看书本第28页的两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4.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样重要。5.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见书本第29页内容。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没有味道的米饭经过咀嚼变甜了。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淀粉和碘酒的包合物。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辩护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注:检测马铃薯等物质,要切开后再滴上碘酒才行,绝不能滴在物质的表面。看第31页表格,会制作神秘信件。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实验结束留下的液体是醋酸钠,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实验现象:产生了大量的气泡。会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至少用两种方法。(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饮料、蜡烛燃烧、呼吸排除的气体中都含有该气体。具体见第四课内容。10.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11.铁片和铁锈的比较。详见书本第34-35页。12.实验:铁生锈与()有关,会写实验方案。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详见书本第35页。参见书本第38页。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对比实验,参见书本第38-39页图和表格。1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放在干燥的地方、浸没在食用油中等。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详见书本第37页。16。(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现象: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硫酸亚铁)附着,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变浅。17.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物质变化有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物理变化。18.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19.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先将石灰石、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最后变成论文水泥。20.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21.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去求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22.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