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的变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小长假,我们全家去把那辆中意已久的车开了回来。终于有了自己的车,心里还真是感慨万千。在过去,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天却成为现实。记得小时候,别说什么交通工具,就是能吃一顿饱饭都成为人们的梦想。在那个年代,路上只能依稀见到几辆拖拉机和大型运输车的身影,车开走后扬起的满天灰尘是我童年不变的回忆。人们出行都靠双腿,当然也难得出趟远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街上看到一两辆自行车,每当“叮呤呤...”的铃声想起,就会吸引多少羡慕的目光。那时的自行车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的。记得有一年年底,爸爸用一年的奖金和家里不多的积蓄推回来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时,那天晚上我和姐姐激动得半宿都没睡,要知道家里买那14寸黑白电视的时候我们也不曾这么高兴过。那个时候,路上的自行车已经渐渐多了起来。再后来,就听说有人嫁娶时会买摩托车,也曾在街上见到那冒烟的电驴子,觉得好神奇。记忆中当时就有公交车,但间隔时间长,车辆也特别少,车厢经常人满为患。那时的出行还是主要靠自行车。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时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最为典型。刚踏上工作岗位,骑着自行车上班时,路上的车辆明显就多了许多,除了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外,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绿色的“JEEP”了,宽大的“鼻子”,厚实的身体在本不宽敞的马路上显得别样威风。不过,那时的小车一般都是公车或生意人的车。那个年代,车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是个梦想。那时出远门方便多了,长途汽车、火车渐渐普及,飞机票售票点也多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道路越修越宽,楼也越盖越高,公交车和地铁已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曾被视为“天价”的小车也渐渐驶入普通人家。有数据显示,2000年时北京私家车的保有量为150.7万辆,而到了2009年私家车的保有量剧增到398.1万辆,首都变“首堵”,也是有数据可寻的。可以说,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无一不在感受着交通工具的便捷。“绿色出行,地铁优先”,运营线路增加到14条运营里程达到336公里的北京地铁以其价格合理、覆盖面广、换乘便捷等优势,成为都市人们的首先,从而大大缓解了首都道路的拥堵情况。另外,随着公交车线路扩展、深入小区,存取便捷的公租自行车的增多,绿色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北京的交通将会越来越畅通。40年来,让我感受到了交通工具的进步,我想这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随着祖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完善,我们的出行将会更畅通、更快捷、更实惠,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便利新农村交通60年变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历史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甘肃省公路交通系统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力争到1985年以前,把甘肃建设成为有稳固的农业基础,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为主要特点,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工业基地”以及交通部制定的“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1978年5月11日,甘肃省交通局颁发《甘肃省县社公路修建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1978年8月,经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省交通局对全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养护范围进行了调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乡公路由各地、州、市统一管理和养护的职责范围。到1978年底,全省县乡公路已达19425.5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到18844.3公里,甘肃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乡乡通汽车。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振兴交通,公路建设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特别是农村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切实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逐渐成为历史,扶贫路连起了万户千家,旅游路延伸到山山水水,产业路遍布了千村百乡。目前,“要致富,先修路”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农民群众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情空前高涨,全省农村呈现出“各乡各村有项目、家家户户得实惠”的喜人景象,农村公路建设亮点纷呈。亮点之一:农村公路网络逐步完善1977年至1990年,全省按照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双民”方针,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了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全省农村地区交通状况显著改善。“十五”以来,全省公路交通系统抓住国家实施“五年千亿元工程”的大好机遇,全面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中东部通达会战、西部优化改造”战略。2000年到2006年,全省共建成扶贫公路22条1226公里、通县公路19条1560公里、县际公路42条3504公里;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3188项,建设规模达26311公里。2007年,围绕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新建、改建乡村道路6000公里”的任务,全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20条13904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为90817公里。全省所有乡镇通了公路,1004个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79.5%。15737个建制村通了公路,占总数的92.5%;4633个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27.3%。仅2008年全省就新增166个乡镇、1216个行政村通油(砼)路,新增油(砼)路路面7504公里。亮点之二: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提高近年来,全省交通部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管理,使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逐步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亮点之三:全社会办交通的氛围形成修这么多的农村公路,需要的资金仅靠国家补助是远远不够的,靠农民集资难度更大。庆阳市环县的领导多次赴市进省衔接汇报,为县里筹集修路资金。他们还一次又一次登门拜访辖区的企业,积极争取各企业对公路建设的支持,仅在甜木公路的改建中,电力、电信、移动、联通、石油等单位的无偿支援就达6000多万元,保证了全县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农村公路投资融资机制在各地逐步形成。近3年企业捐资、个人捐款、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将近50亿元,极大地支持了各地农村公路建设。亮点之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初步建立《甘肃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先试点、再完善、后推广”的思路。2007年,全省确定了13个县(区)进行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2008年,改革试点扩大到3市23县(市、区),重点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长期养护资金渠道,保障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2009年,全省将全面推行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亮点之五:有力推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从2006年开始,根据省委统一部署,我省用3年时间实施了100个728公里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公路建设工程。目前,这些工程已全部通过省交通厅的验收,且大多数为优良工程。这些公路的建成,改善了试点村的公路通行状况,方便了农民群众的出行,进一步加快了农林经济、路域产业开发,农村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畅通,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民持续增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县区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认识更加明确,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村村牵玉带,组组通坦途”。一条条农村公路的建成通车,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成效之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由于原来路不好,到这里念书的娃娃少,上级分来的老师不愿意到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来,所以我们这里的好多村民从小就没有文化。现在好了,自从政府修了这么多公路,娃娃们上学路好走了,来念书的娃娃们一下增多了。现在这个学校有300多名学生、8名教师,其中有3名年轻教师是不久前分来的,1个家在县城,坐班车回家;另外2个家在云田镇,骑摩托车上下班。如今,条件真是比那会好多了。”家住陇西县渭阳乡小学边的69岁老人杨茂林激动地对记者说。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络中的“毛细血管”,对外连接着国省干线,对内通往各乡镇、各行政村,是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连接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它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加快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繁荣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省农村道路的大力建设,一大批与之配套的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也同时建成,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也促进了村镇建设。各试点村道路工程的完工,不仅培育了农村路域文化产业,而且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成效之二:村容村貌发生了新变化农村公路的不断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新了思想观念,缩小了城乡距离,改变了农村面貌。以路容路貌的整治为突破口,各地大力开展了以“三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着力净化农村居住环境,各地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兰州红古区下海石村在新农村建设前被人们戏称为“鞋湿湾”,这里道路泥泞,垃圾遍地,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现今,下海石村“绿、洁、整、美”已显雏形。地处黄河石林的白银市景泰县龙湾村村民们由原来的庄稼汉变成了如今靠经营“农家乐”发家致富的能手,该村经济结构由出售农作物主导型转变为旅游带动型,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村里以前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红砖房。肃南的丹霞地貌、肃北的冰川、临潭县的冶力关、宕昌县的官鹅沟、景泰县的石林等许多自然景观,通过新建的一条条旅游公路,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一个旅游点、一条旅游路、带动一片富”的目标。成效之三:农村特色产业有了新发展发达的农村公路,不仅解决了农民“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而且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如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就带动了粮食、畜牧、大棚蔬菜等农副产业的发展,为农副产品走向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如今,这个县依托公路已形成一条集种养、贩运、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产业链条,“绿色循环经济圈”已初具规模。河西地区的葡萄、兰州的百合、天水的苹果、陇南的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依托农村公路,加快了产业化进程。静宁县采取以路挂园的办法,将通往标准化果园生产区的水泥路进行了硬化。在过去道路不通的半山腰,新植优质红富士苹果近6000亩,并对主干道路旁灌溉水渠进行全面维修,有效解决了果园灌溉难题。新植的6000亩果园在挂果后按每亩产量4000斤、每斤1.25元计算,仅此一项可增加收入3000万元。静宁县、秦安县、泾川县等全省果品大县村民依路而建的600处通风式果品贮藏窖,年贮藏能力达到8750吨。当地村民通过反季节销售,每斤苹果销售价格比刚采摘下来的增加0.2元,仅2007年一年,三县增加果品销售收入1100万元,人均达到近550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定西市全长40多公里的马塬路,连通了马铃薯主要产地——石峡湾、葛家岔、青岚3个乡镇32个行政村2万多户10万余人。这里过去因路基狭窄、坡陡弯急,大型运输车辆难以到达,从生产基地到城区市场,马铃薯的运输成本每公斤高达0.04—0.06元,现在降至0.02—0.03元,粗略计算,仅马铃薯每年给农民直接增加人均收入可达到100多元。在镇原县,西峰至镇原的公路修通后,吸引了上海奇福食品公司投资的1280万元,当地下岗职工刘勇与该公司合作办起了庆阳市澳恺食品有限公司;镇北通乡公路建成后,陕西蓝马啤酒公司投资1220万元对镇原县啤酒厂进行技改。据不完全统计,伴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镇原县引来相关产业投入3亿多元,受益乡镇农民平均就业率提高了8.6%,农民年平均增收600余元。成效之四:农村社会事业形成新局面大批农村公路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学生们大部分已告别了步行的历史,自行车走进了大山,成了山里娃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通达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就医条件,为一些突发病病人争取了救治时间。今年4月,武山县黑池殿村村民王老汉突发阑尾炎,经黑池殿试点村道路到县中医院只用了30分钟,病人得到及时治疗。而在该路未修通之前,这段路程要2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庆城县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农业,聘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