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科学经验探究哪些物体是沉?哪些物体是浮?探究同一种物体大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通过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体验生活中的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发现物体沉浮与各种因素的关系。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研讨—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让学生体验探究物体沉浮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2.难点:合作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三、设计理念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信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1、教法:主要采用“观察-猜测-验证-讨论-结论”的教学方法,还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2、学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材料准备: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1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2二、教学过程一、生活实例,导入课堂1、出示图片示例,请学生举例说明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出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预设目的:在自由发言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二、合作探索新知(一)观察物体的沉浮(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砖块、木块、水槽,请学生预测木块、石块的沉浮情况。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要点:提醒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即为浮,从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3、出示塑料块,预测其沉浮。再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预设目的:既是对沉浮的标准的巩固,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铺垫。)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在水中沉和浮的问题。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一些物品,(出示:记录表格1),请大家先推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把你们小组认为沉的放一堆,把认为浮的放另一堆,并在表格里作好记录。2、各组汇报预测结果,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生实验)。1、出示课本中的七种物体(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以小石块为例,预测其沉浮,说说你的理由,完成表1第2列“预测”、“理由”的填写。2、学生完成表1中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的填写。3、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分发实验器材,小组实验,记录结果。4、把预测和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5、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进行全班讨论发言。(学生可能认为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有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生实验)1、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2、学生完成表2“预测”、“理由”这两列。3、领器材,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注: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四)小组合作探究1、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3、组织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概括这两个实验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四个实验,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在水中的沉浮不发生改变的。)2、这节课你们还学到了那些知识?有哪些进步?板书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其体积和重量,在水中的沉浮不变。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二课。在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是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那么在这节课就要来解决学生的这个疑问。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第二个活动,探究如何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的实验,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学习完这节课之后,又为后面继续研究物体沉浮规律作铺垫。对于学生来说,沉和浮的现象并不陌生,他们知道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但到底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究其原因他们并不了解,所以这节课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规律。由于这节课探讨的是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和重量有没有关系的问题,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有两个:⒈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⒉知道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技能目标: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索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的规律。情感目标: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的意义,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品质。这节课的重点我认为有两个:⒈认识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沉浮与其重量、体积都有关。⒉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所以我将难点定为以下三个:⒈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沉浮规律。⒉认识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这一沉浮规律。⒊认识到改变小瓶子的重量的实验,实际上也是在改变小瓶子的材料组成结构。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投影仪、课件。学生准备:水槽、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球、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正方体、小瓶子。三、教学设计我将这节课设计为四个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演示潜水艇实验,提出问题并引出课题。第二个环节,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第三个环节,探究体积不变,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第四个环节,应用拓展环节,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自制一个潜水艇的模型,告诉学生:这有一艘船,你们信不信,我想让它沉它就沉,想让它浮它就浮。教师演示,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环节是导入环节,选择潜水艇实验是因为潜水艇是一个控制沉浮最好的工具,把它引入到课中,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很好的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设计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有关的实验。这是本课的第一个难点,我采用引导谈话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突破难点。首先利用上节课用过的小石块、泡沫塑料块等7种材料来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们在水中谁会沉谁会浮?因为这是上节课已经探究过的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一问学生,它们的沉浮有没有规律,是大的重的就沉、小得轻的就浮吗?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是没有这样的规律的。这时我就会问:你觉得这些物体的沉浮究竟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在这里学生会说出很多因素:如重量、体积、大小、液体等等。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一个的来研究!但是还要明确一下,因为这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都研究了,所以先选择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因素来探究一下。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预设过程,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实验的一些想法,如重量一样的情况下,体积大小会对沉浮有什么影响;体积一样的情况下,重量大小会对沉浮有什么影响。当学生说出之后,我就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程度,好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做准备。接下来是设计实验的小环节。先提出问题:你打算怎么去研究呢?在这里,我会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会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学生说完,再找几个同学评价一下,然后再说一说,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这里,学生能想到的方法会很多,如把体积固定,比较重量的实验。用一个统一的容器,将以上7种材料放入容器中,再按重量大小排列,放入水中,观察他们的沉浮情况。但这个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容器本身的材质也会影响到沉浮状态。这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科学,再来探究更好的实验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我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两种方法,将实验材料展示给学生。关于实验过程,可以问一问:你打算如何比较同体积的球和同重量的正方体呢?然后学生讨论汇报。那么师生在讨论中要明确:实验时将球按重量大小排序,正方体按体积大小排序,为了区分可以标上数字,然后放入水中,看它们的沉浮情况,并作好记录。在这个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无论学生选择怎样的实验方法,都要明确整个实验要如何来操作。实际上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对比实验并学会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完成之后,还要明确一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实验表格的填写、注意环境卫生等,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铺垫。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由于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那么比较重量和体积的实验都做一做。在实验中,学生分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巡视指导,察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解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个别问题。在这里实际上培养的是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品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到投影仪下展示自己的结论,并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基本上从实验表格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体积相同的小球,沉浮很有规律,重的沉入水中,轻得浮在水上。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沉浮也很有规律,体积大的浮在水上,体积小的沉入水中。关于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问题,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些困难,因为在他们的已有经验中,大的物体应该沉,小的物体应该浮。在这里可以问一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原因吗?看看学生的反映,有可能的话举一个简单的木头和石头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已有经验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然后明确关于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还会继续探究。最后在总结时,问一问:你怎么解释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目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不同的材料,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