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人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资源,甚至严重威胁了生物圈的稳定性。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呢?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这是本章重点探讨的问题。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发展前景。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能力方面1.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2.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结构(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内容包括《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两节,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章题图是我国云南山区林木环绕的一个村落和一片梯田,展示了哈尼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旖旎风光,突出了本章的主题──人类应当而且可以生活在得到了很好保护的生态环境中。压图的两句警句:一句是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的名言,体现出他主张“人的精神是可以达到与宇宙和自然融洽、和谐相处的境地”的哲学思想;另一句是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的一句,言简意赅地指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两句话发表的时间、地点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它们所体现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和现实意义则是相通的。题图上方的两段文字,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本章的主题。《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增长的前景,以及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两个问题。本节“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拥挤人群的图片,从而很自然地进入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教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明确我国人口基数大、较长时期内人口仍会持续增长的严峻现实,以及我国全面推进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指标。关于第二个问题,教材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口增长过快必然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在相关的文字叙述中,教材引导学生对图6-2进行补充和完善,并设计了供学生讨论的“想像空间”。这种编排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主要介绍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们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这三个问题。本节的“问题探讨”是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在2003年夏季全球性酷热的现实,这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从而很自然地进入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教材同样采用了开放式的编写方式,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放开思路、充分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提出了一些书本中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这种编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至于第三个问题,教材文字不多,但涉及对我国古代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因此是重要的,需要予以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可以说是第一次在中学生物教材中引入关注生态伦理道德的问题。这是当前社会学家、人文学家、科学家和环保工作者共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懂得应当关注生态伦理道德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内容的结构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探究过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拟定过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有关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知识。另外,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我国因人口过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人们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都有不少的了解。所有这些知识、体验和信息,都是十分宝贵的,都是学好本章内容的重要基础。四、与其他章的联系学习了本章,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本模块第4章和第5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习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专题5“生态工程”等内容。2008-10-20人教网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教学策略教师可先复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方式,进而提出: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教师总结,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在进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应指出,人类经常忘记自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随着人类的种群数量增加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任何其他动物。教材中列举了“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并用图6-2来表示这种关系。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之间的关系,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概念图来进行逻辑推理并提出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比较清晰地表示出事件或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讨论教材中图6-2后,结合“资料搜集与分析”──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选取实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概念图阐释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1)在搜集资料前要拟定主题(或感兴趣的问题),主题的确定应该具体,以小见大;(2)揭示人口增长(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果),要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上;(3)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例如,人口增长与农药使用之间的关系;(4)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拓展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策。四、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二)资料分析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三)资料搜集与分析提示:(1)如果学生生活在农村,还可以到本乡镇和本县的计划生育、农业、环保、档案等部门进行采访和调查。如果学生生活在城市,还可以通过本市的城市规划部门或通过互联网等进行采访和调查。通过这些途径都可以快捷地获取可靠的信息。(2)有关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咨询时要说“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要先请长辈坐下,自己再坐下;要细心倾听、认真记录、对方说话时不要随便插话,有不清楚的问题应以虚心的态度请教;咨询后应说“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3)如果资料繁杂,可以先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科学分类。如果有些资料相互矛盾,则应仔细分析它们的来源是否可靠、记录是否准确,必要时需要进行核对甚至重新收集这些资料。(4)应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图或表格。图具有一目了然的直观效果,有三种形式:圆饼图适用于体现各相关数据在一个总数据中各自所占的比例;直方图适用于对各相关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曲线图适用于体现某一情况在变化过程中,相关数据依次的动态变化情况。表格则便于了解相关的具体数据。(5)可以先进行分工,然后各自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工后,应当先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的项目,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四)想像空间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五)练习基础题1.D。2.提示:“现在的人,有五个孩子都不算多,每个孩子又各有五个孩子。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五个孙辈了。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口多而物资少,虽然辛勤劳作,生活用品却依然匮乏。”这句话反映出作者的忧虑:如果不节制人口增长,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拓展题1.提示:2001~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是:“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水──20亿生命之所系”(2003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2004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2005年)。这些主题都与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它们都与人口增长有关。2.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主要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对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五、参考资料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发展(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的基本特征如下。(1)人口增长速度快。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加之一度对人口再生产规律认识不清,使人口出生率高速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除3年自然灾害时期外,一直保持在20‰以上,由此导致人口总量的猛增。1949年到1973年净增3.5亿,1974年我国人口超过9亿。自20世纪70年代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幅度很大,分别从1949年的36.00‰和16.00‰下降到2002年的12.86‰和6.5‰。但总的看来,解放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比较高的。(2)人口增长规模大。1949年我国人口已达到5.4167亿,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就是在这个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这也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人口增加的绝对量、增长规模必然很大。从1949年到2000年的51年间,共计增加7.5366亿人口,致使全国人口高达12.9533亿。因此,即使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每年还要净增加1279万人。今后20多年我国人口仍将继续增加。预计到20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达到最高峰15亿左右,人口数量实现零增长。(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使我国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例下降,成年和老年人口相对增多。1964年到2000年,0~14岁人口比例从40.7%下降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