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卫试题三(47分)1.按照动因性质划分突发事件的类型,以下哪一个不符合?()A、自然突发事件B、人为突发事件C、社会冲突危机D、严重性突发事件2.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预案编制的步骤?()A、成立编制小组B、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C、编制演练计划D、实施应急预案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A、实物储备B、市场储备C、个人储备D、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4.以下哪一个不属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领域?A、劳资纠纷B、环境维权C、城市拆迁D、邻里矛盾5.以下哪一项不是我国社区安全的总体形势?()A、社区安全隐患增多B、常住人口多C、社区管理仍存在很多弊端D、社区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6.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或社区预案。A、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B、专项预案、地方预案、部门预案C、部门预案、专项预案、地方预案D、地方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7.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A、人大常委会B、省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D、公安部8.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依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Ⅳ级(一般)A、很大B、大C、较大D、以上都9.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报告,最迟不超过()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A、3B、4C、5D、610.()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A、健全体制,明确责任B、居安思危,预防为主C、强化法治,依靠科技D、协同应对,快速反应11.()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A、国务院B、民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财政部门12.()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A、县级人民政府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公安部门13.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A、法院B、检察院C、公安机关D、民政部门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谁制定()。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C、国务院或国务院部门D、公安机关15.以下哪项不属于突发事件信息的主要发布形式:A、电视直播B、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C、组织报道D、举行新闻发布会1.判断: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受各类因素的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呈现出形态多样的特征,加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健全,处理和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暴露的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正确错误2.判断:应急救援队伍是根据指令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承担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救援和应急控制的任务,且可以参与突发事件的预测、响应与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各项工作的队伍。()正确错误3.判断:注重实效,切忌“走过场”、“装门面”,应加强应急培训与演练的基地化、实战化。()正确错误4.判断:如果突发事件演化、产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或应急处置取得新进展,可以选择性地续报。()正确错误5.判断:因为专业限制,现场应急处置人员一般不可能对这些损失实现精确的估计,所以只需对损失进行观察和登记,为日后的专业估算提供依据。()正确错误名词解释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与紧急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应急处置评估:是指组织对其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及其成效的调查、评价、和总结,它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来说,应急处理评估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查,即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组织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所做的全部工作进行系统的调查。二是评价,即对突发事件处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主要是组织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措施是否恰当,是否存在漏洞和问题,是否取得了成果,这有助于组织准确滴把握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效果。三是总结,即总结经验教训,其主要内容是对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综合,提出整改措施,并为制定新的突发事件处理计划提供依据,以便为今后的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奠定基础。建筑工程领域突发事件:建筑工程领域的突发事件即指工程建设、建筑业以及城市市政设施领域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类突发事件。简述信息发布的原则:恰当地选择媒体,尽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及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简述应急决策的流程(1)查清突发事件性质、现状与影响,一要查明事件的种类、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和发生原因,以便挑拨事件的基本性质,二是要查清事件的后果和影响。三是要查清事件的现状;(2)及时隔离突发事件,一是人员隔离,二是突发事件隔离;(3)迅速处理突发事件,一是抓住和解决主要危机,二是迅速控制和排除突发事件,三是消除突发事件后果;(4)应急处理评估,一是调查,二是评价,三是总结。简述公共卫生领域应急信息报告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是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系统有效运行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提高处置速度和效能的工作重点。(1)信息管理的组织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遵循“网络直报,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置”的原则。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信息实施监督、建档和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检测与监管的归口部门,具体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日常监测工作。县以上各级任命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报告、举报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咨询和监督;指定专门的部门或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2)信息的处理程序。①信息的核实与确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相关的专业部门对报告事件进行调查和核实,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报告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接到的不同渠道报告的原始报告或未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报告事件的类别,指定相应机构或部门调查核实,确认后,由属地调查机构通过计算机网络报告。②信息的通报与公布。卫生部或经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卫生部及时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对涉及跨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线索,由卫生部向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情况。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③信息报告时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属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报告。2、信息报告方式。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县级级以上各级信息归口部门接收到报告信息后,应逐级及时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汇总、统计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涉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