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BT6-金融与经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6章金融与经济发展第一节金融深化的计量分析•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要素–金融体系提供一般等价物和支付手段——货币,解决了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量和质上不一致的矛盾,降低交易成本,节约了流通费用,加速社会再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在储蓄和投资之间起了媒介作用,降低了筹资成本。–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使其将吸收的储蓄投入到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部门。–该金融部门通过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较多的信贷投入,间接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经济结构调整效应。3/58发展中国家与“金融抑制”•1973年,美国经济学者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金融深化”和“金融压制”理论。•一、金融抑制的概念•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经济的成长和发展。4/58•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1、金融资产形式单一,数量有限,投资者缺乏选择金融产品的机会。2、市场分割:金融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现代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金融机构:包括少量外国银行机构与本国的国有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存在着传统经营方式的古老机构:如钱庄、各种金融会、当铺等多种民间金融组织。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并主要为小商品经济和个人消费提供金融服务。3、金融机构单一。4、直接融资市场及其落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5、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扭曲。•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工业化的成本,通常将实际利率压低到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以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6/58•金融抑制政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利率进行严格的管制。2)常常采用信贷配给的方式来分配稀缺的信贷资金。3)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管制。对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法定准备金等实施严格的限制。4)人为高估本币的汇率。•正是由于这些金融抑制政策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滞后反过来有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7/58金融抑制的负面影响:1.负收入效应•低利率导致储蓄下降、投资枯竭、收入停滞。2.负储蓄效应•利率低、金融工具少,人们就常常用购买物质财富、增加消费和向国外转移资金等回避风险。3.负投资效应•对传统部门的投资歧视;•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浪费。4.负就业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而城市热衷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有限。8/58金融深化论•一、金融深化定义•金融深化是政府放弃对金融的过分干预,使利率和汇率充分反映供求状况,并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即采取适当的金融政策,促进实质金融的增长。主要措施有:推进金融自由化政策、对内取消利率限制和信贷指标配给、提高利率水平、使利率反映市场供求,同时降低本币估值,使扭曲的金融价格(利率和汇率)得到纠正。•由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提出。二、金融深化的出发点——“实际货币需求”•麦金农认为经济深化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表达式为:(M/P)d=L[Y,I/Y,(D-P*)]•其中,(M/P)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代表收入,I指投资,I/Y为投资占收入之比,D是各类存款名义利率的健全平均数,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麦金农之所以提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是基于发展中国家货币与实物资产的互补性。他认为:–在资本市场完善的前提下,货币和实际资本都是财富的组成部分,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10/58•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本市场,货币与实质资本的关系是同步增减的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在外源融资便利的条件下,投资者可以依靠借贷获得所需资金,不必为投资积累足够的货币余额;•但当外源融资不可得的时候,潜在的投资者必须为其投资积累足够的货币余额,亦即对实物资本的需求越高,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11/58•D-P*这一变量所代表的货币存款的实际收益,在决定实际货币需求M/P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变量D-P*为正数,则说明货币持有者收益率为正,他愿意将货币余额用于储蓄和投资,从而形成现金积累和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D-P*为负数,会造成储蓄资源的枯竭。•因此,金融深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一个较高的“货币存款的实际收益率”,来刺激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M/P的需求。•金融深化理论的计量研究•金融相互联系系数(FIR):总金融资产对国民财富之比。该系数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大。•金融资产的构成状况:经济越发达,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这表明间接金融的发展和储蓄、投资行为的机构化。•银行系统相比于新型金融机构的资产占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低。13/58第二节金融深化的政策含义金融深化论的政策含义主要在于实行金融体制改革,采取适当的措施,清楚金融抑制的现象。1.利率政策•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就必须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权提高存贷款的名义利率,保证货币资产的实际收益为正数,以此吸收储蓄,优化投资结构。•因为储蓄率如果大大高于企业内部投资率,资金就会顺着“金融导管”流向更高效益的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资本的优化配置;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会促进借款企业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当然,放松对金融机构存贷利率限制,并不意味政府对宏观金融调控的放松,相反,在调高利率的同时,政府还应对名义货币量进行有效调节,以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对付高通胀率)。15/58•2.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改革的核心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实现外币的自由兑换。•爱德华·肖指出,“维护货币价值高估的措施是不公平的”:高估本币汇率只会使进口许可证和外汇配额的持有者获得垄断利益,而出口行业和该行业中的工人则受到歧视。•他主张将高估的货币贬值,让汇率真正反映国内外货币价值之比,有效地减少对外汇的过度需求,并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16/583.政府在金融市场的作用•爱德华.肖指出,应减少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培育一个竞争性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和投资质量的提高。•政府应加大对财政政策的改革,因为繁重的财政税收降低了人们的实际收入,也削弱了公共储蓄的基础,另一方面,财政补贴和信贷配给又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财政改革的步骤:–财政改革的第一步要合理规划财政税收,降低“存款利率税”水平,让储蓄者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使其自愿增加储蓄;–第二步是减少不必要的财政补贴和配给,代之以按市场利率发放的贷款。–所有这些财政改革会强化金融体系的资金集散功能,而金融深化有将导致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这意味着财政税收基础的扩大。4.其他金融深化战略•改革金融体系放宽准入机制、减少政府干预政策,放松对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过多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竞争,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工具、以降低存贷利差、提高中介机构的功能效率,同时改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环境等。•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筹资与产权重组功能。•金融深化是一个复杂、综合和深刻的改革过程。第三节金融深化的模式与步骤•金融深化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一是实现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特别是通货膨胀的稳定可控性。高通胀不仅会破坏价格体系、妨碍政策的投资活动,在金融市场放开后又会引起货币替代,–二是控制财政赤字,保持财政平衡。财政赤字会增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需求,财政失衡的状况下进行金融深化改革容易导致恶性通胀,高通胀使得政府的实际税收下降,从而进一步引起更大的公共借贷和通胀。•金融深化的改革步骤–国内实际部门改革包括价格改革、市场建设、企业改革与重建;–国内金融部门改革包括放开利率、改革金融体系等;–外部实际部门改革主要是外贸体制改革;–外部金融部门改革主要指取消汇率与资本流动控制、取消外贸银行进入的限制等。–第一,放开国内金融部门应在放开国内市场部门之后和放开外部金融之前。否则,金融市场的开放容易造成资金大量流入价格扭曲严重、高利润的行业,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二,放开外部金融部门应在放开国内金融部门之后,否则会由于国内利率大大低于世界水平而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同时国内银行也无力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增强国内银行部门的竞争力、削弱垄断性结构。–第三,国内金融部门改革和外部实际部门改革可以同时进行,以便相互促进和补充,既有利于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又不致使得信贷大量流向因贸易壁垒而产生高利润的贸易部门。–第四,外部实际部门改革应在外部金融改革之前实施,以便促进国内外企业的良性竞争。综上所述,金融深化的顺序为,国内实际部门,国内金融部门,同时外部实际部门,最后是外部金融部门。•比较成功的金融深化改革(韩国)–第一阶段,1965年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提高利率以增加银行存款,从这个阶段的产业政策的成功和经济绩效来看,政府对金融市场干预的总体效果是积极的。–第二阶段从1980年开始,这次改革要全面得多,存款利率自由化,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放宽,资本市场也逐步放开,银行的融资比例逐步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加强。•韩国金融改革的特点:一是宏观经济都比较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政府财政也基本上平衡。二是比较重视政府在金融市场的作用。三是改革的时序适当,先是实际部门的改革,后是提高利率、放开金融市场,最后再逐步放开外部金融。•失败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智利)–智利从1974年开始改革,先是利率自由化,随后是银行私有化,放开准入限制,取消信贷限额。–在1976-1977的出现改革后第一次金融危机,部分银行破产、倒闭,随后政府加强了一些监管措施,但自由化进程仍在继续。–1980年完全放开资本账户,同时实现养老基金的私有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竞争使得金融中介的功能增强,金融部门资产占GNP比重迅速增长,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利率过高,使得企业无力承担高利率贷款,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国民储蓄和投资没能增加,通胀严重;–汇率过高,出口受到抑制,经常帐户赤字大大增加;–资本帐户的开放使得外资流入和外部借款急剧增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不力,银行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1982年促发了金融危机,直到1986年通过《新银行法》,智利的金融改革才开始慢慢走上正轨。智利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一是在宏观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率较高、政府财政也不平衡时,不宜贸然推进金融深化改革。二是利率不宜太高,汇率政策应与外贸改革相配合,汇价也不宜过度高估。三是要注意改革的恰当时序,在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时,不宜完全放开金融市场,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时也不宜过早开放外部金融,特别是资本帐户。•前苏联和东欧等原来计划经济国家的金融深化改革–南斯拉夫在70年代和80年代十分鼓励借入外部资金和吸收外国存款来发展国内经济,但效果不理想,物价高涨,形成恶性通胀。–俄罗斯主要采取扩大市场准入的方式来改革金融部门,但由于政府庞大的赤字导致过高的通货膨胀,以及金融监管不健全和审计制度的缺乏,使得改革效果甚微。•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金融改革应注意以下事项:(1)明确个人、企业、银行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理清财产权利和义务、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债务问题;(2)积极建立激励制度,促进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3)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4)合理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财政自律、保持经济稳定;(5)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确保实际部门的稳健性。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