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七下复习资料2016级班姓名: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重点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题解。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却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主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含蓄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背记知识清单:(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3、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4、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5、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6、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7、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8、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9、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2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10、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11、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二)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4、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5、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①(2)有趣的动植物;②(3-6)神奇传说-美女蛇的故事;③(7-8)雪地捕鸟。6、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7、文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8、第九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9、ADE那句句子的含义是什么?“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10、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11、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三味书屋的环境;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12、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313、“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14、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15、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16、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17、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18、第二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分心,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厌恶。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那样憎恨是因为什么?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少年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古书堆中,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革旧的封建教学制度。19、如果你刚上学,老师就让你学像文中学生所读的内容,你会感兴趣吗?为什么?你又会对教育部门提哪些建议呢?不感兴趣,原因可以是所读的内容艰深,脱离儿童的实际,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从儿童实际出发,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三)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读书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静悄悄和人声鼎沸(或放开喉咙)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什么?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3.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各批了一句合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是从语法角度评论的,是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4、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文字加了标点符号,这是因为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四)不必说……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1、文字描绘百草园的生活着重突出哪两方面?这体现出“我”什么天性?植物动物爱玩2、选文中有记叙当中的插叙,叙述这一故事的目的是给百草园增添神秘感,勾起孩子好奇心理,写出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3、写冬天百草园很无味,而写雪地捕鸟却津津乐道,这叫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欲扬先抑突出孩子爱玩的心理4、捕鸟部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①②为概括部分,①总领下文,②引出捕鸟事件,③~⑤为分述部分,③交待捕鸟的时间,④捕鸟的方法,⑤捕鸟的收获5、给捕鸟部分分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①②:由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引出雪地捕鸟第二层:③~⑤:具体介绍雪地4捕鸟的过程6、作者写捕鸟部分文字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下雪后在百草园捕鸟充满了乐趣。(五)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文字中写到的“朱文公”指的是宋朝的朱熹。2.第二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夏秋三个季节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可以用无限趣味概括。详写园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特别是详写何首乌,其作用是表现儿童的好奇心理和对快乐自由生活的热爱。鲁迅先生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是启发我遇事要冷静,所以难以忘怀。3.“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理解不当的选项是(C)A、鹿是匾下面的装饰画。B、先生要学生对匾行礼,学生以为对匾和鹿行礼。——表现孩子的天真和无知。C、鹿是灵物,是神灵的象征,先生让学生对匾和鹿行礼。D、天真无邪的孩子把对书屋行礼理解为对鹿行礼,——增加一点幽默感。4.第二段三句话从三个方面写先生。首先写他的行为,继而写他的外貌,最后写他的声望,并用“我”的恭敬来烘托。5.“我”问“怪哉”遭拒绝一事,从“我”的角度看,表现了孩子生性天真和兴趣广泛,从先生角度看,表现了先生的为人极严厉,从教育角度看,反映了旧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抑和对孩子志趣的束缚。6.选文第一段写了“我”对三味书屋的印象,从这些描写上看,可看出“我”对三味书屋的印象只寥寥数笔,却使读者如同目睹一般,可见作者对三味书屋十分熟悉和有感情。7.最能体现“我”对先生态度的一个词是恭敬。8、“蟋蟀”和“覆盆子”前面为什么加“们”,说说加“们”的好处。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9、.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充分发挥想象,填写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力求与上文衔接自然。别了,我的油蛉们!别了,我的何首乌和桑葚们!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复习重点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2.课文写作线索:A、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