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o第一节环境教育一、环境教育的发展二、环境教育如何走向新世纪o第二节环境宣传一、蓬勃开展的环境宣传工作二、环境宣传工作如何面向新世纪o第三节公众参与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21世纪议程》在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环境教育要重新定向,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近年来,国际环境教育出现了新的动向,正在由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向促进人们树立持续发展观念、提高有效参与的技能的方向转变。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强调了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环境宣传工作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充分他说明了我们党对环境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搞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又进一步把保护环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历史任务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来认识和执行,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就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作出了战略性的安排。为了贯彻上述指示精神和战略布署,中宣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联合发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提出了“九五”到2010年期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在我国逐步走向深入。第一节环境教育一、环境教育的发展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相连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这己为各国政府所认同。自60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环境教育就开始被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所重视,1965年,在德国基尔大学召开的教育大会,比较早地对环境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理论的一些设想。1970年,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合会(IUCN)对环境教育第一次进行了定义:“所谓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弄清概念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术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行为准则作出决策。”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再次强调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正式把“环境教育”的名称肯定下来。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它根据环境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环境教育是“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认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因此,“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的和支持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并建议“将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合持续发展”。今天,环境教育活动已经在全球开展得相当普遍,对全球环境保护运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20多年来,我国开展了普遍的环境教育,使我国公众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从而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开拓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环境教育工作,我国的环保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目前,我国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环保、宣传部门相配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相呼应,呈现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发展。“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教育彻底走出了以往那种主要靠环保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了一个由宣传、教育和环保部门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的新格局,而且参与者的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使社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发展。自1990年以来,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首都举行的群众活动。各省、区、市以及所辖地、市、县的主要领导干部也在当地发表电视讲话或亲自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对环境教育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不断涌现出一批自发的“绿色志愿者”。1995年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提出开展“绿色志愿者活动”。当年,全国共有21万青年志愿者,以京沪、京广、京哈、陇海四大干线上的500多个车站为重点,沿着2.3万公里长的铁路线积极行动,共清扫垃圾2300余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绿色志愿者活动,不仅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而且使参与者在活动中受教育,成为环境教育的一种新形式。第二、基础教育的普及作用开始形成。“八五”期间,国家教委先后制订、颁布的《中小学加强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各学科教学大纲》将环境保护内容列入其中,并增大了环境教育内容所占的比例,极大地推动了环保知识教育的普及。据统计,目前我国开展环境教育的中小学校已达5万所,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已经全面展开。例如,在上海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市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取得了明显进展;广东省南海师范学校充分发挥师范学校“母机”作用,把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做好师范生的环境教育,培养、造就了一批能开展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第三、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目前,全国共有14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环境专业;有206个本科专业点;22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部外博士后流动站;在校生近3万人。还有2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也开设了环保专业课。到“八五”末,全国高等院校共培养环保专业学生8万多人,毕业生2万余人,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了环保人材。第四、成人教育的干部培训不断发展。199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要求各级党校、于校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综合决策的能力。中央党校随即举办了环境保护讲座。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天津、大连、青岛、武汉、深圳等省市党校也相继将环境保护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山西省委组织部还向各级党校下达培训计划,要求进党校培训的干部必须全部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的教育。从1994年11月开始,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举办了“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培训班”,不仅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培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干部,更重要的是为可持续发展的继续培训培养了首批教员,并提供了系统的教材。来自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研究、编制和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专家,结合典型案例向学员们系统而深入浅出他讲授了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人口、法律、资源、环境、经济、工业、农业、管理等知识,并组织学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作用、目标、困难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不仅澄清了学员们的一些模糊认识,帮助他们树立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危机感和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使命感,而且培养了他们在新的发展观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央组织部、国家计委、国家编委、国家环保局等部门还不定期举办省委书记、省长、市长、专员以及计委、编委主任参加的环保战略高级研讨班。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也相应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研讨班、培训班。从1995年5月开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川、甘肃、浙江、黑龙江等省、市和林业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以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培训为基础,不断组织各类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与研讨,有的省市和部门还组成了以受训人员为骨干的、推进其地方和部门实施21世纪议程的组织机构,井结合“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制定本地和本部门的21世纪议程和行动方案。第五、对外交流的范围和程度得到拓展。“八五”期间,我国还积极开展环境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我国的有关部门已分别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共有10多个环境宣传教育方面的代表团出国交流学习,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积极参加了“全球500佳”的推荐活动,武汉大兴路小学、徐州矿务局小记者团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荣获联合国环境署“全球500佳”称号。我国还每年认真组织评选、推荐并组团参加联合国环境署举办的“6·5”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宁夏、沈阳、杭州、广州、成都等省区市积极组织中小学环境教育对外交流活动。同时,我国认真实施了《中美有益于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察合作协议(GLOBE计划)》项目,完成了该项目在我国的头两批学校的布点、培训工作。二、环境教育如何走向新世纪尽管我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社会教育尚未形成机制,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和教材缺乏,专业教育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职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还需要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继续当好环保事业的先锋。为此,《行动纲要》分阶段制定了我国环境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使我国环境教育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行动纲要》规定,“到2000年,使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培养一批跨世纪的环保专门人材;使各级党政干部、企事业法人代表中的多数人都受到一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培训;对各级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在职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的培训。到2010年,全国环境教育体系趋于合理和完善,环境教育制度达到规范化和法制化。”为了完成《行动纲要》所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事业的要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规划,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岗位培训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能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于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未被广大民众接受前,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从宣传教育还是组织领导方面,对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执行中共中央《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分级分类培训”、“突出培训重点”、“保证培训质量”的原则,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并重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在职干部培训的运行机制,实现在职干部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在职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县以上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类管理干部院校,各省、市环保培训基地,也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把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的内容纳入培训计划。第二、面向21世纪,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文化知识、形成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环境保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