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卷库题一、简答题(任选3题,每题20分)1、简答货币层次的划分以及意义2、什么是金融工具?它有哪些特点?3、什么叫金融系统?它有哪些功能?4、金融机构有哪些类型?他们各自有和主要职能?5、在分业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哪些内容?6、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流动无性管理。7、简答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8、什么是股票的市盈率?为什么说它是衡量股票价值的重要指标?9、简述证券场外交易的优缺点;10、什么是同业拆借市场?它有何经济意义?11、简述票据贴现与银行贷款的区别;12、什么叫外汇汇率?它有哪些标价方法?13、简述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14、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5、简答我国金融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16、简述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因素二、论述题(任选一题,40分)1、试述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要点:什么是开放条件?既包括经济的对外开放,也包括金融的对外开放。中国金融开放的过程,尤其是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开放,到2006年12月底,中国已经完全履行的加入WTO时的承诺,国外金融机构享有国民待遇。金融开放也意味着资本流动、人才的跨国界更加便利化了,金融风险有了国际间传播的便利渠道和机制。金融开放可以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a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之间在业务、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比较,是否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面临国外金融机构竞争的强大压力?b国外金融机构是否会左右国内的金融体系,国内金融命脉被掌握在国外金融机构的手中?c资本流动更加便利了,但也对货币(汇率)稳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d开放必然促进金融体系价格机制的市场化,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利率、汇率风险。对策:a应当坚持渐进开放的原则。b开放要与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发展阶段、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政府的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c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评估、测量方法和管理架构。建立适当的金融风险交易机制,分散金融体系中的金融风险。d应特别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e区域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开放经济中的金融风险。尤其是东盟10+3的金融合作正在深化(货币互换、亚洲债券基金、多边外汇储备库)。f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2、试述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其改革思路;要点:中国商业银行分为: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等。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占有中国银行业资产的绝大比重,但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较为迅速。中国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性越来越强。在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上,改变了国家单一所有制的结构,形成了以国家控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吸收其它社会投资者的多元所有制结构,相应地,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步形成了现代公司治理标准的治理机制。在业务范围上,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等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其利润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及其对银行利润占比较少。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特征越来越突出。资本充足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国家投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通过政府注资、IPO和发行次级债以及混合资本债等方式,中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银行拨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了银行的监管资本结构,提高了商业银行自身吸收损失的能力。经过政府的不断拨离、中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不良率和不良资产总额均不断下降。商业银行内控机制、风险管理系统有了较大改变。进一步的改革。a理顺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政府集银行的股东和宏观调控、改革的实施者于一身,会存在一定的冲突。b政府通过不断地拨离银行不良资产、注资等方式,使得中国银行业具有软预算约束的性质。同时,管制利率为商业银行人为地创造较大的利差,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和资产质量的变化,不能真实地反应商业银行的经营实绩。这需要改革。c对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业务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d监管体制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金融创新等方面的监管,顺应混业经营越来越突出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分立监管模式。3、试论如何促进我国货币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要点:什么是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形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基准利率、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场所、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府操作的主要平台和货币市场传导的主要渠道。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短期债券及债券回购市场、票据市场。中国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货币市场体系,货币市场的三大子市场之间得到了较为均衡化的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越来越丰富多样,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它大中型企业都参与到中国货币市场活动。中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a短期债券的发行上,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中央银行票据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短期的财政部债券和企业的短期融资所占比重较小。b在货币市场利率充当基准利率方面,央行做了许多努力试图将货币市场中的某种利率作为中国的基准利率。2007年1月4日,央行正式推出了Shibor,试图将它打造成中国的基准利率。Shibor的概念及特点。Shibor已经成了一些债券发行、远其利率协定等衍生品的定价基准,但Shibor的波动性较大,尤其是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大,这影响了Shibor的基准性。另外,中央银行还未建立起对Shibor的有效调控机制。c中国货币市场具有分割性。目前有银行间债券回购和交易所债券回购市场。d在票据市场方面,中国的票据是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具有顺经济周期的性质。缺乏融通性票据,即商业票据。中央银行在票据市场的活动太少,表明票据市场在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基本上不发挥作用。如何发展:a改变短期债券的发行人结构,通过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来弱化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票据所占份额,尤其应当加大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债券和企业短期债券。就财政部短期债券发行而言,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发展。b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减少资本市场对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的影响。建立起中央银行对Shibor的平滑操作机制。c统一交易所债券回购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d促进商业票据的发展,为大型企业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中央银行在票据市场中的货币调控活动,使中央银行在票据市场的再贴现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机制。4.试析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要点:什么是股票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它们之间的功能及相互关系。股票市场现状:发展历程,有沪深两个交易所,规模相当大,对推动中国企业制度改革、金融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a缺乏创业板或风险资本市场。b相对封闭,开放度不高。虽然有B股,但规模很小,QFII规模也较小。上市的企业目前限于中国大陆的公司。c上市公司行为和公司治理还存在诸多缺限。尤其是,许多上市公司依然只是把股票的发行上市当作圈钱的场所,而忽视对投资者的回报。d发行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不仅影响了公平,也对其它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e与股票市场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发展不足。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策:a市场结构,创业板与场外交易市场。b投资者结构:(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发展;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国外投资者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c股票发行人结构,不仅是中国大陆的公司发行股票,海外企业也会到中国股票市场发行股票。股票发行和投资者结构的国际化,将促进中国股票市场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d发行制度的改革。e建立股票市场的风险交易与市场化的风险规避机制,股指期货、股票期权应逐步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重要部分。5、试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点:概述几种汇率机制——重点谈固定汇率、浮动汇率、盯住汇率及各自的优缺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几个阶段:1994年以前复汇率制,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在1998年至2005年7月事实上实行的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05年7月23日,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扩大了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货币的浮动区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遵循的几个原则:自主性、渐进性和可控性。未来的改革仍然在这几项原则的指导下展开。具体措施:a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乃至最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b改善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c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扩大外汇市场交易的货币对。促进外汇市场做市商的发展。d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为外汇市场参与者提供外汇风险交易、对冲的机制。6、试论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要点:什么是金融全球化简要交待金融全球化的基础动因中国金融全球化两个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a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业务与人才的竞争)增强b政府保护提供的租金逐渐消失,金融机构经营利润面临更大的压力c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全球化的挑战,如何走出去,适应当地市场环境和竞争。d金融全球化导致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全球化,同时风险也全球化了。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a金融机构的竞争从价格竞争转向业务品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单纯的物质补偿机制转向企业文化与业绩相匹配的激励机制。b金融机构业务的转型,形成业务与利润来源多元化,通过业务创新去获得经济利润。c在国外金融机构渗透到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与获得了参与全球化竞争与业务扩张的机会,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业务全球化导致管理成本的急剧扩张和非预期的风险增加。d监管体系的改革,金融管制会逐步放松,但风险监管应加强。7.试述今年我国基础货币的供求特点及其走势。要点:基础货币概念结合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简要影响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再结合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8、试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对策要点:过去金融体制的特点:金融抑制中国在金融领域也进行了渐进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中国的金融深化,初步形成了在架构上较为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这就勾画出了中国未来金融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即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让市场机制在中国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市场体系的建设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原生产品市场与衍生产品市场的协调发展。在金融机构的建设上,要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的现代高效金融体系,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金融业要改变国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的绝大控制的局面。在金融工具的价格形成机制上,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在金融的对外开放方面,逐步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在金融的稳定与风险防范方面。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尤其是要提高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督水平和技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机构自身应当处理好业务发展、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金融创新中,应当充分评估其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