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鸦片战争4、方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使用了武力”。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A.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英国对外扩张的结果B.鸦片战争的爆发的责任在于中国C.材料作者全面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D.材料作者认识到鸦片战争结果的双重性6、道光帝对《南京条约》作出如下表态:“朕因亿万生命所系,实关天下大局,故虽愤闷莫释,不得不勉允所请,借作一劳永逸之计,仅非为保全江浙两省而然也。”并称之为“永杜后患”的《万年和约》。由此可见道光帝()A.顾全大局,心系百姓B.着眼长远,讲究策略C.不识时势,心存幻想D.卑躬屈膝,卖国求荣7、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3、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4、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8、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点表现在()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詈亲赴天津要求决死战的丁汝昌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今丁:“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4、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8、“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这是某年清政府户部上奏皇帝的奏文。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13课辛亥革命3、1906年,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方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①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地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③认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具有双重意义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A.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B.断绝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C.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D.汉族政权被五族政权所取代6、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孙文)已循途东归,自美徂(致)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A.幻想帝国主义不会破坏中国革命B.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C.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保持中立8、辛亥革命后,各省咨议局改为省议会,各省都督改为省长、中央资政院改为国会,中国实际上在实行没有君主的立宪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中国毕竟因为这场革命打开了通往现代社会的大门。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辛亥革命开启了民主法治的大门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孙中山在某次会议上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从孙中山的论述看,他此后的实践是()A.领导辛亥革命B.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C.领导北伐战争D.“以俄为师”,同共产党实行“党内合作”2、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①反帝爱国运动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北京大学教授罗志田在其《“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人士心态与政治》一文中说:“美国的背叛凸显了‘公理战胜’的虚幻;日本基本已成潜在的敌人;英国在退缩;法国时常独立。而苏俄所奉行的‘主义’本来自西方,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西方文明的否定,这样的思想最符合西方分裂后中国思想界的民族主义情绪,遂出现‘从威尔逊到列宁’的转变。”这一材料可主要用于()A.阐述五四运动爆发原因B.揭露西方列强本质C.说明中国革命发生转折D.分析列强对华态度7、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有()①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②遭到帝国主义的破坏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④沉重打击了内外反动势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2、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的理解,错误的是()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反军阀的奋斗目标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3、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载:共产党最初曾与孙中山合作,后来于1927年同蒋介石决裂。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里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C.实行党领导军队的策略D.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5、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指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这里的“另一件怪事”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与实践B.蒋介石对根据地围剿和共产党反“围剿”C.中共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D.共产国际正确指导和井冈山式革命道路开辟6、1935年1月郭化若听到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七绝·遵义会议》一试:“千钧重担一丝悬,有术回天事亦艰。十日长征停遵义,单纯防御责谁肩?”从中不能看出他()A.对中国革命艰难险阻的担忧B.对党能够克服艰难的信任C.对“左”倾错误的声讨与谴责D.对中国革命前途感到困惑第16课抗日战争1、1938年,艾思奇在《共产主义者与道德》一文中说道:“如果有人说共产主义者只是国际主义者,不能同时成为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因此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也不能谈民族道德的发扬,这就是一种公式的、形式论理学的曲解。”这话表明艾思奇强调()A.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加强共产党员道德教育C.放弃国际社会援助D.忠实执行共产国际路线3、《民兵葛二蛋》中出现了小街镇的伪军“豆选”队长的做法,麦子和孙朗两位候选人面前各放一只碗,士兵们想选举谁做队长就把黄豆放到谁的碗里,这一选举方式()A.说明士兵拒绝票选B.可杜绝作弊C.属于间接民主D.说明士兵文化较低5、“1937年7月8日早晨5点54分,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东京,10点20分得到详细报告。下午,陆军省军事课长武藤章决定派遣三个师团前往增援。次日,陆相彬山元即批准了这个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A.日军对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积极态度B.中日之间的战争已全面爆发C.中国守军有效遏制了日军的侵略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6、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其中说道:“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要认清,所谓的‘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蒋介石的这段话主要表明()A.抗战到底的决心B.幻想妥协的试探C.排斥其他党派的宣言D.和平解决的设想第17课解放战争5、1949年5月解放上海战斗结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生活》杂志社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A.占领上海宣告国民党统治结束B.美国已经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支持C.解放军纪律严明是夺取胜利的保证D.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6、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从1919年开始已酝酿了30年),这反而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更接近了。”这说明()A.美国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通过五四运动传入中国C.中美政治理念趋向相互认同D.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国际视野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的建立1、圣西门极力主张国家应把资本借给将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起作用的合作社;傅立叶提倡把社会改组为各有1600人和5000英亩土地的小的合作团体即“法郎吉”;欧文把工厂所在的新拉纳克改建为一个模范村,在印第安纳建立一个短暂的共产主义的“新和谐”村。据此分析,他们三人主张的共同的基本特点是()A.制定了理想社会的种种蓝图B.废除现实社会中的私有制C.充分发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作用D.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