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说出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服饰、饮食、住宅、婚姻丧葬礼俗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通过教材的阅读与图片等资料的比较,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通过探究原因与社会特征,培养论证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生动详实的历史图片、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和反思历史,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服饰的变化;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教学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2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场拉锯战而来的是中国社会掀起的一场巨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迁显得尤为突出,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图片资源丰富,建议教师适当补充部分图片,充实课件。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新课讲授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一)原因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二)概况男子:长袍马褂→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女子:宽松肥大→流行旗袍、连衣裙(三)特点中西合璧;多元化。(四)变化过程1.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1)男装的变化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由于其穿着潇洒适体,以及民国成立后社会风潮的影响,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之后,国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3人、大银行家等。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教师,则多是上身穿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合作探究一: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①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②袋盖为倒立的钢笔笔架,寓意以文治国;③胸前五颗纽扣,指五权分立,即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④袖口三颗纽扣,表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1912年,民国政府将中山装定位为礼服,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今天许多人在公众场合也多装中山装。“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做……我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成龙(2)女装的变化以旗袍变化为例,鸦片战争前,旗袍宽松肥大,没有表现女性的天性美;改良后的旗袍则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女性婀娜多姿的身形、曲线表现得淋漓精致。今天的旗袍则糅合和了古典元素,带有特色明显的中国风。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50年代,由于中国在经济、政治领域深受苏联影响,流行的时尚是列宁装。“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红色革命”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生活的丰腴,着装也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即美观大方,彰显个性。4合作探究二:(1)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宽松肥大)、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称身适体、方便(短袍窄袖)、平民化转变。(2)从西装到中山装和旗袍的改良的启示。①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②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阶段表现服饰特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长袍马褂、上衣下裙、西装、中山装、旗袍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异彩纷呈美观大方彰显个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一)原因(1)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2)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3)生活习俗的制约(二)概况(1)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2)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3)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生思考:论一论中餐和西餐有何区别?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三、住——居住建筑的演进合作探究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1.四合院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3.中西合璧中国的居室建筑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由于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2.表现(1)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2)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3)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4)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1)婚姻习俗通过新旧婚礼情况对比可以发现,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没有婚姻自由。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之后还有了结婚照。但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人们对结婚照的要求也就不同。50年代到70年代,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6工作的需要。而现在的结婚照,可谓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特点。(2)丧葬礼俗合作探究四: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在丧葬礼俗、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当然,还有新型的丧葬形式:树葬!(3)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现象众多,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等。民国政府成立后,便开展了剪辫易服的活动。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4)小结服饰西装、中山装、旗袍、高跟鞋饮食西餐馆建筑居住大院、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社会风俗断发、禁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简洁葬礼合作探究五: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外来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国内民主革命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7(3)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4)思想解放: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阅读与思考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属于自己的文化衣衫渐被撕破,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渐行渐远。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什么外在的标识?——《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文化习俗该走向何处?探究活动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观点一: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观点二: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该作出怎样的正确选择?提示: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教师应进行正确地引导。一味的阻止或进行批判,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即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8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他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