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烧石灰窑生产操作中有关窑况的判定与调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石灰窑操作技术—混烧石灰窑生产操作中有关窑况的判定与调整生产操作中有关窑况的判定与调整1、煅烧区伸长或缩短煅烧区伸长主要表现是灰温和顶温均升高。发生的原因通常为:在窑壁有结瘤,阻碍窑的正常通风;燃料的粒度不均匀,粒度较大的燃料通常滚落到窑的四周,而粒度较小的燃料留在窑中央。这样,送入窑内的空气力图通过阻力较小的四周部分向上燃烧。而中央物料密度大,空气阻力大,所以中央的燃料因缺氧而燃烧缓慢,于是煅烧区伸长。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是检查石灰石和焦炭过筛情况,保证进入窑内的物料粒度均匀;检查窑顶布料装置,使窑内石灰石与焦炭分布均匀。煅烧区缩短通常是由配焦比小引起的。此时石灰窑的生烧量增加,窑气中CO2含量减少和窑温下降。处理方法是在不改变出灰量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配焦比。2.煅烧带上移或下移煅烧带上移通常是由于装入的燃料粒度过小,燃料过早燃烧而引起的。此外,出料量太少或送风量太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伴随这种现象是窑顶出口窑气温度升高,底部灰温降低,生烧量增加。其处理办法是检查焦炭过筛情况,若属于燃料粒度太小所致,应及时调整粒度,筛掉焦末,并适当增加配焦比0.2~0.3%。若是出料量过少或送风量太大,要适时增加出料量或调小风量,待煅烧带恢复正常后再按正常出料或送风。煅烧带下移通常是由于装入的燃料粒度过大;出灰量过多,使石料在窑内的停留时间短;或风压小,送风阻力大,风量不足和调整不及时等引起的。其特征是出灰温度升高,窑气温度下降,在出料时有红料或未燃尽的焦碳。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减少出料量,并要适当加大风量。3偏窑偏窑现象主要表现在窑的同一水平截面温差太大,通常是由布料及出料不均匀、通风不均匀、或窑壁某处结瘤造成。此时窑料面单边有严重串火,窑底温高,出灰中不仅有夹生石灰、过烧石灰,还会有石灰石和未燃尽的焦炭。此时石灰质量极差。遇到偏烧现象时,若属于结焦所造成,就要首先处理好结焦,并检查一下布料情况。在操作上要本着多出少上的原则,保持正常出料,减少每班上料次数,把料面往下移到一定深度。降低料层的过程要慢,逐步进行。在降料面过程中由于窑气温度会升高,热利用率降低,因此调整的同时应将配焦比增加O.2~0.3%。确定料位到预定位置后开始上料,先连加2斗焦炭,当料面燃烧均匀之后,即可进行投混合料。上料过程中间停顿一段时间,然后加料一直到正常料位。出料则是从上料l小时后开始,每小时出2次,每次出料5分钟(停止上料时不出料),一直到料位正常后按正常出料。前期上料时风量应低于正常送风量,随着料位的升高按顶温逐渐加风,顶温在上料时控制在140~160℃范围内。4结焦挂瘤结焦挂瘤的主要原因是:(1)石灰石中二氧化硅等杂质多;(2)燃料水份含量过高,布料不匀;(3)风量大,燃料多,造成窑温急剧上升。结焦的位置大多在窑的中部、上部,轻者为挂瘤,重者为焦块,严重时整个窑体料面会被结死,使窑内物料不能下沉,影响石灰窑的正常生产作业。当发现窑体结焦后,首先确定焦块的位置。如焦块在火眼或热电偶孔附近,可以用钢棒直接将焦块捅掉;若焦块在窑体看不到的地方,可通过感知窑体的温度大致确定焦块的位置,用冷却法处理。对于窑体上部结焦时,可降低窑内的料位,使窑体上部温度下降。这时,焦块中含有的CaO遇冷后易风化脱落,使焦块掉下来。对于窑体下部有焦块时,可适当加大送风量,使焦块部位的燃料充分燃烧,火位上移,而焦块被窑底鼓入的冷气冷却,风化脱落。当窑体中部有焦块时,可上满料,加大送风量使火位适当上移,焦块处温度下降,此时适当进行卸灰,靠上边的重料将焦块压下来。在生产实际过程,为了使立式石灰窑煅烧正常,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必须根据窑况适时制定和调整工艺参数,保持合理的操作,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真正做到物料质量有保证,操作方法合理得当,调整措施行之有效,才能为后面工序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