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大一年级体育课理论作业与总结一、心率的自我应用原则心率即“心脏跳动的频率”,指心脏在一定时间内跳动的次数。它是用来描述心脏运动周期的专业术语,也是人体最容易观测到的心脏指数。心率的快慢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情绪等,但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运动状况。由于心率的快慢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心率自我应用的一些原则。对于一个人来说,人在静态时和运动时的心率是不同的,在不同温度下心率也有变化,通过观测这些指标以及变化幅度,可以很好地观测人的身体状况。其中,检测自己的脉搏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检查方法。这其中最重要、最有参考价值的就是晨脉和运动中的脉搏测量。晨脉:晨脉是指早晨醒来后没做任何活动时的脉搏频率,是一天中最低的脉搏。晨脉的应用(即早晨醒后起床之前测脉搏)主要看其稳定性。通常,晨脉基本上比较稳定,但也随运动水平的提高呈减少趋势。如果晨脉突增,达到10秒增加2次(1分钟12次)应警惕,而到了10秒增加3次(1分钟18次)应去医院。如果平时经常发现有脉搏节律不齐的现象,且次数超过6次/分,也应去医院。所以,利用晨脉,我们早晨起来的时候就能很方便地给自己做一个“体检”。最佳运动心率:一般通过简单的“30秒钟20次蹲起”一次负荷试验方法,具体操作就是静坐3分钟左右,测安静时的脉搏(10秒),然后起立,在30秒钟内做匀速20次全蹲起,蹲起结束后,立即测10秒钟脉搏。如果负荷结束后,脉搏上升幅度超过70%,说明心脏功能较差。在锻炼后测脉搏可以反映此次运动负荷量的大小。在进行一次训练后的5~10分钟时,如果脉搏恢复,表明此次运动负荷量较小;如脉搏比练前安静时每10秒快2~5次,表明运动是中等负荷量;每10秒脉搏快6~9次则表明负荷量较大。对于我们身体健康的大学生来说,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把自己的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既达到了运动的效果,又可以保护和增强自己的心脏功能,还能最大限度地燃烧脂肪。二、改善体成分的意义与原则体成分指的是身体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含量在体重中所占的百分比。通常状况下,人的身体主要是由水、蛋白质、脂肪、无机物四种成分构成。普通成年男性体内水占60%,体脂肪占10-15%,而女性体内水占50%,体脂肪占20%。可以说,维持体成分均衡是保障身体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我们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自己的体成分。这些措施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可以调控体脂含量,使其达到健康水平。运动可以增强肌血代谢功能,对保持瘦体重(去脂体重)有利。如果想要减肥,则热量安排比例可以为:饮食/运动=400Kcal/600Kcal。同时根据实际可选择配用多种辅助手段(如理疗、药疗、心理等)。用1-3个月达标后进入维持阶段。通过增加体内能量消耗,从而达到控制脂肪的目的,应根据减肥程度和个体性质,选择较适宜的运动项目,强度,密度等。在这段时间,要注意饮食结构的科学合理,基本原则就是低热量、高蛋白、低糖、低脂、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保障食物纤维的摄入,并每天饮充足的水。虽然减少能量的摄入可达到减肥目的,但控制饮食要以合理角度出发,不能盲目节食,不能控制饮水量一定要保证各种营养元素齐全,一日三餐应合理的安排。当然,改善体成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诸如药物减肥、中药传统,等等。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科学、健康和易行。三、大一体育总结通过近一年的大学生活,我感受到了清华浓郁的体育氛围和进取的体育精神。自己从中受益良多,也有了许多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