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2、国内方面: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理论上: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概念: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2)创办: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②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③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3)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4)影响: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②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①时间:1984年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①时间:1985~1992年②区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意义:a.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b.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②特点: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1)目的: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②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③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④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初步形成: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整合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组织学生讨论: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答案提示:1.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2.回顾国家二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及意义。⑴史实:①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⑵特点:a.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b.格局的特点: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⑶对外开放的意义: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参考答案: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学习延伸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答案要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查阅、搜集有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并将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制成图表或柱状图,为图片配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前后北京的经济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