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本章概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原来居住在农村中的大量人口的就业领域会转移到工业部门,其居住地点也会转移到城市。所以,人口流动对一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本章将介绍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乡—城人口流动机制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学习目标:1.掌握城市化的基本动因与机制;2.理解二元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内涵;3.掌握刘易斯模型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4.掌握托达罗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现象;5.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与纠治对策。经济发展带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为中心,城市化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城市化表现之一是人口和经济从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经济学家的努力一.农业与城市发展二.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化的深入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因:1.聚集经济效应2.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3.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三.增长极与区域发展各国、地区城市人口概况及预测(略)一.农业与城市发展农业部门提供基本需要的物品,(产品贡献)农业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农业抚养能力,1个农民可以为多少人提供食物支持,法国1:36,英1:62,美1:70发达的农业可以将更多劳动者配置到工业和城市中,促进其发展;发达的农业是城市发展的前提二.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发展与工业的快速兴起关系密切,尤其是城市主导工业,曼彻斯特、底特律•工业化的深入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因:1.聚集经济效应:正的外部性,6个方面(略)2.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投资带来消费、刺激繁荣3.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带动其他行业并循环发展,工业城市规模在循环和累积过程中不断扩大。谬尔达尔三.增长极与区域发展增长极:能够拉动区域发展的先进城市2种效应:(1)极化效应,吸收资源、提高效率;(2)扩散效应,将自身的商品、技术、资金向周边地区释放,提升其经济发展能力非均衡发展,极化效应容易,扩散效应难,很小或没有的话会带来周边地区的恶化。因此,应加强增长极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城市群,城市带专栏14-1世界六大城市带城市带,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高度发达的交通及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Gottmann)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按照简•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⑴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该城市带的面积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⑵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的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是日本最核心的经济生产区域。⑷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一超级城市带包括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⑸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⑹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16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人口数量占全国的10%,200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生产总值为46672.0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2007年的GDP数据来自于=3011一.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二.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三.刘易斯模型四.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五.托达罗模型一.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城市、农村的不同,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vs农业(甚至传统农业),拉力和推力带来乡-城流动:城市报酬高、吸引劳动力,农业劳动边际效率低、人多地少的矛盾驱使劳动力迁移。城市人口扩张;同时,职业和就业身份变化。乡-城人口流动,空间上是居住地的变换,产业角度是现代产业部门吸收来自农业的农民。因此,城市化主要指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另见补充的)12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2000年以前,我国采用户籍人口的标准,即拥有城市户口。2000年开始,采用“常住人口”,在一个地方住满六个月。但缺点还是依托城市建制,而城市建制带有行政色彩,如华西村已经没有农业就业的村庄依然被统计为农村,而一些内陆乡镇,人口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多数依然从事农业。改进:以非农就业人口为基础来计算城市人口;但困难是,农村地区兼业化程度较高,不容易确定一个人是在农业部门还是非农部门就业。美国:采用城市化地区概念。如一平方英里内的人口密度若超过一定量,则被算为城市化地区专栏14-2为什么城市的报酬水平会高于农村在讨论人口流动中,城市中更高的工资水平被认为是吸引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但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劳动者,他在城市获得的报酬会高于他在农村的收入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城市中的非农产业部门中要素的生产效率更高,所以,更高的工资是对劳动者更高的边际生产率的回报。导致城市中非农产业部门生产效率高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城市的工业部门往往比农村的农业生产使用更多的资本品,同时,城市不少产业的生产过程衔接紧密,分工更为具体和细致,斯密谈到的分工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便在紧凑和科学的生产过程中得以体现。此外,城市产业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可以使得身处其中的相关行业可以享受到程度不同的外部经济,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不仅如此,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一问题,我们还会发现:城市中的就业人员在获得高于农村的工资水平的同时,也往往需要承担比农村更为高昂的生活费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后,雇主根据其边际生产力所给出的工资报酬尚不能够支付他在城市中的生活费用,他会选择进城吗?从理论上讲,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个劳动者显然不会选择进城。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本身就是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所以,正是因为城市中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更为优质,优质就应当优价,更高的报酬水平正是更好的生产要素的标志。资料来源:作者自编。二.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判断现代化程度的2个指标:现代产业部门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者占总劳动力比重的大小延伸指数:农业部门和非农业的产值比除以各自的人口比,得到相对生产效率指数美:农业劳动着的人均产值创造能力与非农业劳动者人均产值的创造能力相仿。发达国家工农业部门的生产差距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则不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创造的产值小,非农业部门的相对生产效率指数远高于农业部门。(数据略)二.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更高效率的现代产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的并立二元结构的空间特征:为数不多的先进城市与广大的滞后农村的并立(原因:现代产业集中在城市,农业在农村)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吸收大量劳动力,原因:工业化水平不够,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还需要劳动力投入解决资本品不足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过度拥挤导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很快,甚至有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排除也不会导致农业部门产出水平下降,出现剩余劳动力二.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发展经济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相继提出了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等代表性的分析框架注:额外补充,见课件专栏14-3剩余劳动力与生存工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被锁定在生存工资水平(BasicSurvivalWage)上。所谓生存工资,简单来讲,是指劳动者获得的仅仅只能维持日常开支所需而无结余的报酬。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哪个劳动者要求雇主提供给他高于生存工资水平的报酬,雇主将马上会雇用那些只要求生存工资的劳动者;但如果雇主提供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这一水平,则劳动者自我的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劳动力的健康和素质都会下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持。即使我们以自耕农家庭为单位来考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可以发现:由于自耕农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我们假设现有家庭成员以及新增家庭成员都从事农业的话,那么,随着土地利用达到极限,劳动力的再投入将不会带来产出的增长,这时候将出现劳动力利用不足的情况,此之谓隐蔽性失业(DisguisedUnemployment),虽然一个家庭无法解雇其成员,但保障每个成员获得生存是家庭存在的基本目标,所以,这时候的自耕农家庭中,所有的家庭劳动者获得的报酬水平也将维持生存工资的标准。资料来源:作者自编。三.刘易斯模型1954,经典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模型,开创了人口流动的部门分析的先河威廉·阿瑟·刘易斯爵士(英语:SirWilliamArthurLewis,1915年1月23日-1991年6月15日)是圣卢西亚经济学家并因为其于发展经济学上的贡献而闻名。1979年,与西奥多·舒尔茨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位拿到诺贝尔奖非和平奖项的黑人。主要著作:《当代经济问题》,《经济计划原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计划》,《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1870-1913年的增长波动》刘易斯拐点(路易斯拐点,LewisTurningPoint),1968年提出,形容农村廉价劳动力被经济增长全部吸纳后,工资会显著上升。路易斯用这套理论显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经19三.刘易斯模型刘易斯模型的2个基本特征1、从部门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人口流动。一国经济由2个部门组成,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业部门,传统农业主要为不断发展的工业部门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2、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并非指总量上无穷无尽,而是指在一个既定的固定工资水平之上,工业部门面对的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穷的,工业部门可以在这一工资水平上获得它所需要的全部劳动力①劳动力工资是由非市场的习俗、习惯支付的,等于平均产品而非边际产品。②相对于资源、资本来说,部门人口存量太大了,边际效率等于零。③只要资本主义部门提供略高于生存工资的劳动力报酬的话,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21三.刘易斯模型从而,刘易斯认为,决定经济成长的关键在于工业部门自身的扩张,而这种扩张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便是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工业部门可以发展更快,同时也能带动和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样,资本积累被视为经济发展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