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国际收支调节与新型国际货币格局的构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国际货币体系刘振林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目录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第二节早期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第四节牙买加体系;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国际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储备资产各国货币可兑换性与国际结算的原则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秩序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的手段,并规定世界货币及其同各国货币的关系准则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汇率机制: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对逆差国的资金融通对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约束机制确立有关国际货币的协商、监督机制从双边到多边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确定一种货币体系类型的三条标准货币的基础,即本位币是什么?国际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主要货币是什么主要流通、支付、交换媒介的货币与本位币的关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是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而发生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3阶段的演变:早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第二节早期的国际货币体系一、国际金本位制(ClassicalGoldStandard)历史时期:19世纪80年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基础:是在英国、拉丁货币同盟、荷兰、若干北欧国家、德国和美国实行国内金本位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拉丁货币联盟”(TheLatinMonetaryUnion)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和希腊组成,不过它很快就因为成员国各自执行自身的经济政策而瓦解。货币联盟在过去的200年中,世界上出现了很多货币联盟。从政治性质上看,可分为政治统一下的货币联盟和主权国家间的货币联盟。从货币管理体制上看,可分为集中型货币联盟和分散型货币联盟,前者是指货币联盟形成统一的货币当局,即是中央银行;后者指几个货币当局并存,但相互协调。把政治性质和货币管理性质结合起来,货币联盟可分为三大类:政治独立的集中型货币联盟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通常是集中型货币联盟,如历史上德国、意大利、瑞士,先完成政治统一,再实现货币联盟,后实行统一货币。再比如美国,全国被划分为12个联邦储备地区,每个地区都可发行美元纸币,但这些纸币按1:1永远可兑换。历史上,货币联盟往往是政治一体化的结果。一旦政治上实现联合,产生一个独立的国家,货币联盟就会随之产生。政治一体化瓦解,货币联盟随之解体,前苏联、捷克斯洛法克、南联盟都是如此。主权国家分散型货币联盟1865-1926年,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组成的拉丁货币联盟,以及1872-1931年由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组成的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是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主权独立国家分散型货币联盟,由于没有独立的中央银行,各国保留自己的铸币权力,政策协调困难,最后以失败告终。由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组成的东非共同体实施了共同货币,但这一努力也仅仅维持了10年。主权国家集中型货币联盟主权国家可以加入集中型货币联盟,欧元启动前的法国法朗区,比利时和卢森堡货币联盟,以及实行“美元化”的地区都可以看作主权国家集中型货币联盟。由于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联盟内某个国家发生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外部或内部冲击时,难以采取诸如财政、货币、汇率等政策应对,往往使联盟解体。阿根廷就曾被迫放弃了比索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在这类联盟中,只有比利时和卢森堡经济货币联盟运作的较为顺畅。欧盟国家的货币联盟也是此种类型的货币联盟。金铸币本位制的内容黄金是本位货币;货币的含金量以法律形式固定,承诺随时以官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自由铸造、自由窑藏、自由流通、作为商品自由买卖,保证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各种价值符号,如银行卷和辅币可按面额自由兑换黄金;货币汇率根据本国货币含金量和外国货币含金量之比来确定,实行固定汇率制,货币储备一般是黄金;黄金自由输出与输入,保证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黄金是国际结算的工具。黄金输出点与黄金输入点如果美元的金平价为:一盎司黄金=35USD,英镑的金平价为:一盎司黄金=14.58英镑。则英镑对美元的中心汇率为:1GBP=2.4USD。黄金的运输费用为0.6%。美国的黄金输入点为:1GBP=2.385USD。美国的黄金输出点为:1GBP=2.414USD。金本位制的特征汇率固定汇率储备资产与国际结算黄金是唯一储备资产,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国际收支调节价格-铸币机制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措施物价-铸币机制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逆差意味着黄金流出,使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外国货币供给增加,因此本国物价水平下降,外国物价水平上升,使固定汇率下的本国实际汇率贬值,因而增加了外国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了本国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由此国际收支得到改善。本国国际收支顺差则正好相反。这就是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的机制。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措施持续丧失黄金的本国中央银行可能面临无法赎回银行卷的危机,因而尽可能紧缩银根,提高国内利率以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而黄金储备不断增加的本国中央银行可能购买国内资产,因为这些资产的收益率比“无息”的黄金高,因而增加资本输出和促使资本外流优缺点优点自动平衡各国货币真实价值保持稳定,促进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发展缺点自由经济,前提是政府不干预。政府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受到黄金产出的影响,黄金产量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而黄金产出不足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黄金生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金汇兑本位(GoldExchangeStandard)背景:(1)国际金本位(金铸币本位制)出现崩溃的苗头。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使黄金存量日益集中少数国家,使其它国家的国内金本位制难以维持。金币自由铸造和流通的基础遭到破坏。(2)各国为了备战,银行券大量发行。一战爆发后,各国终止银行卷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出口,国际金本位瓦解。(3)一战结束后,世界货币金融会议于1922年在热那亚召开,确定了一种节约黄金的国际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于1925年建立。特点:黄金依然是国际货币的基础。本国货币与黄金挂钩,或与另一种与黄金挂钩的货币挂钩,即与黄金保持直接或间接比价。本国货币只能通过挂钩货币兑换黄金,并需在挂钩货币所在国存入一定量的外汇和黄金作为维持货币的平准基金。黄金只在最后关头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的稳定。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国家有:英、法、美等国。金汇兑本位制的优缺点:优点:有金铸币本位制的优点,又节约了黄金。缺点:黄金数量仍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固定汇率需要黄金来干预,但汇率波动频繁时,黄金的不足使金汇兑本位制变得十分脆弱。三、金汇兑本位制崩溃后的国际货币混乱状态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爆发导致国际金汇兑本位瓦解。危机期间,各国加强外汇管制,实行货币竞争性贬值和外汇倾销,打“以邻为壑”的货币战。危机过后,英、法、美于1936年达成“三国货币协议”,以减少汇率波动,维持货币体系的稳定,但二战的爆发使该协议瓦解。两次大战的原因由货币紧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国家保护主义对资源的争夺美国的崛起门户开放--自由经济--工业化民族的独立对于当代的启示保护主义经济衰退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ystem)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英美两国争夺国际金融领域主导权的产物。美国的“怀特计划”--英国的“凯恩斯计划”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远超英国,双方达成协议,并经30多个国家的共同协商,1944年发表了《专家关于建立IMF的联合声明》。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市召开“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特征实行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即以黄金为基础并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这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实行双挂钩原则。IMF规定成员国应维持实际汇率在基准汇率的1%以内,在基准汇率10%内的浮动需通知IMF,超过10%需经IMF批准。美元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黄金为最后的支付手段。美国没有任何调整的余地,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的储备水平。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是唯一国际货币黄金美元A货币B货币N货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向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帮助它们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在IMF中存款的份额活动IMF的短期融资。取消外汇管制。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帐户的支付。争取实现国际收支的对称性调节。短期失衡可以通过IMF贷款解决,长期失衡通过汇率调整解决。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利弊优点固定汇率推动了战后经济的繁荣缺点储备货币的供应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导致清偿力与信心的矛盾(特里芬两难)。汇率制度过于刚性,限制汇率政策等手段运用,因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效率不高,即过分依赖于国内政策手段,不得不采用牺牲国内经济目标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不利于各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同时达到。美国与其它国家的调节不对称,调节的重担落在其它国家头上。美国不存在责任,并利用该国际货币制度牟取特殊利益:获取铸币税;增强美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操纵其它国家的货币政策。逆差国与顺差国调节不对称。德国等顺差国不愿货币升值,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特里芬两难(TriffinDilemma)信心与清偿力的矛盾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信心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支付能力)--美元矛盾:世界经济增长要求美元供应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受制于美国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因此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兑换性(按固定比价)难以维持,这使人们对美元的可兑换性信心开始动摇。人们对美元的可兑换性信心危机美元危机爆发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1950s各国从战后中恢复,需要大量美国产品,造成美元荒马歇尔计划、麦克阿瑟计划前三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1960s美国的贸易、财政双赤字,越战的影响)1960年的美元危机及拯救:借款总安排、互惠信贷协议、黄金总库第一次美元危机:1971年8月15日,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第四次美元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彻底崩溃。第四节牙买加体系(Jamaicasystem)一、建立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全球性的固定汇率制度被五花八门的汇率安排所取代,日元、马克迅速崛起,开始成为各国储备货币;在1973年至1975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浮动汇率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76年IMF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签订《牙买加协议》,在此协议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即为“牙买加体系”。二、牙买加协议主要内容增加IMF的SDRs单位,修改成员国在IMF的SDRs的比重取消美元中心汇率制度,确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允许各成员国选择自己偏好的汇率制度,但不能“操纵汇率以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间接支持了浮动汇率制。黄金非货币化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牙买加体系的特征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美元、德国马克、日元、ECU、SDRs汇率制度多样化(发展中国家多选择)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安排---可分别钉住美元、法国法郎、其它货币、SDR和货币篮子有限浮动汇率安排:单一货币的浮动和欧洲货币体系下的联合浮动更灵活的浮动汇率安排:管理浮动安排和独立浮动安排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汇率调节浮动汇率:相对价格调整来实现实际调节效果打不明显,原因:发展中国家较低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使货币贬值对改善国际收支逆差作用不显著;顺差国不愿本币升值以减少出口;各国中央银行的干预;J曲线效应利率调节利用短期资金的流入流出来调节国际收支可能有副效应:如美国80年代的高利率使外国资金大量流入,导致美元需求大于供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