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地主阶级学习西方1.“开眼看世界”⑴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时,清朝君臣对英国的情况一无所知。⑵概况:①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他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一书。该书明确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⑶影响:①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②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⑵概况:①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②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③活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④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⑶对“中体西用”的评价:“中体西用”即以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该观念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中体西用”是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注定了以此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深层点拨】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启迪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但这只是起步,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尤其是军事技术,新思潮的倡导者大多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特别强调】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⑴产生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⑵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⑷思想局限: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史论共识】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导。2.维新变法思想⑴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项目人物代表作品思想主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的思想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⑵实践:发动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⑶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易混易错】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不同阶级属性思想的质变;早期维新思想与维新变法思想——同阶级属性思想的演进。限时训练(限时20分钟)()1.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据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A.皇帝的随从顾问B.国家的权力中心C.朝廷的咨询机构D.政府的执行机构24()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专制政体利于官,利于外人耳。利于官者,借压力以剥削百姓,利于外人者,借官力以压迫百姓。”这反映了郑观应主张A.发展中国的民族工商业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在中国实行民主制度D.实行欧美的重商主义政策()3.趋势更新、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发展者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下列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③“师夷长技以自强”④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4.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深化,其中“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的思想状况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B.清政府创办了先进的军事工业C.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D.维新变法运动的大规模开展()5.中国近代历史上,在经济近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日益显露出来。下列最早提出中国政治近代化主张的人物应是A.魏源B.郑观应C.严复D.康有为()6.“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予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以下对该观点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内容B.是“中学”与“西学”碰撞的客观结果C.倡导该观点的应是资产阶级D.该观点更加倾向于在中国传播“西学”()7.“对传统文化心态的挑战,迈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指的是近代中国人提出了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D.“民主与科学”()8.中国近代由守旧到革新的历程非常艰难,几乎每走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如在由“夷务”到“洋务、西学”的演变过程中就曾经出现了激烈对抗的两个派别,他们分别是A.抵抗派和投降派B.洋务派和顽固派C.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D.维新派和激进派()9.在中英两国进行的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激于道义”的代表在决战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贵华夏、贱夷狄”D.加强海防建设()10.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11.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12.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所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二人民要怎么样管理政府,就是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要怎么样替人民做工夫,就是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有了这九个权,彼此保持平衡,民权问题才算是真解决,政治才算是有轨道。——《孙中山全集》第九卷⑴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主政治的认识。⑵材料二孙中山对政府权力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