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15.1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1)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2)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1)这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是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形成了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2)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①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我国对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等问题的认识还有待加深。②从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占社会统治地位,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由此也确立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1)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党制定基本路线、经济纲领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2)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需要的科学论断,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产生于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集中表现。任何社会都存在多种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决定并制约其他矛盾的发展。(1)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主要方面: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3)意义: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2)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3)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途径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③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动力,要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促进社会化大生产、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此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2.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实现形式及主体地位(1)公有制经济的本质①所谓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其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一个社会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②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③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①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②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布局: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b.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个体经济。即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支配劳动产品的一种经济形式。(2)私营经济。即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雇佣关系的经济成分。(3)外资经济。即在我国开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的企业,简称“三资企业”。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础。(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①政府收入。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其来源有:各种形式的税收以及政府凭国有产权获取的收入(如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等)。②企业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成本(含付给职工的报酬),再减去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收和利润后的剩余部分。③个人收入。即个人劳动收入或由于提供各种要素所得减去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①是实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②是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③是发展基础产业部门、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需要。④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⑤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社会后备基金以及保证国家物资储备等的需要。(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是政府财政支出①经济建设支出。经济建设支出主要表现为政府直接投资,包括基本建设的投资、新建国有企业、增拨国有企业的资金,以及地质勘探、城市维护建设、支援农业的支出等等。②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③转移支付的支出。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①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②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影响,只包括劳动者自身脑力与体力的支出。③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2)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①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③商品经济已经消亡。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可以简单地用时间衡量,一般都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④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3)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②实行按劳分配,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因为:(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因此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效率(1)效率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效率表现在三方面:生产之前要素的配置、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以及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及由此决定的消费。①效率与分配。效率体现在生产中,但由于要素价格,即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决定要素在生产中的分配,所以分配对效率影响极大。②有效率的分配制度与市场制度密切相关:a.分配以市场为导向。b.要有一个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保证各种市场机制的运行,消除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垄断因素,使各种要素充分流动。c.要素的报酬由市场决定,不仅反映要素的贡献,还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2)公平①公平的含义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经济学上,公平即平等。②公平的衡量a.公平首先是指收入水平有道德的标准。用收入购买的生活资料足以使劳动者能够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维持自身的生存。其中就包含了历史和道德的因素。b.公平包含了收入差距的判断——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3)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a.在市场经济中,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则人们的收入必然有差别。如果取消或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b.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保障的人数越多,保障项目越全,保障待遇越高,虽然越有助于实现收入均等化,然而也会损害效率。(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总原则a.在效率优先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