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博兴二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编制:许艳钊时间:2011-3-201第15课戊戌变法教室姓名一、【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从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方式手段、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改革家勇于承担,救亡图存的变革精神,坚定对改革的信念三、【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课前预习案】一、背景材料一:图一《马关条约》签订图二《公车上书》书影图三列强瓜分中国漫画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材料三:甲午战争前商办厂矿数53,资本额4707,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22.4%;甲午战争后商办厂矿数63,资本额12465,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70%。问题1: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图二和图一是什么关系?民族危机激发,成为当时到呼声。问题2:材料二中“皇上赫然发愤”指什么事件?与图三是什么关系?;问题3:图二和材料三是什么关系?由此分析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初步发展,为其参政奠定基础。材料四: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五:“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孔子改制考》材料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通议》材料七: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八: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吴汝纶《天演论·序》问题4:材料四中的早期维新派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与维新派是怎样的关系?发展资工商业,;维新派了他们的思想,提出完整理论且付诸实践。问题5:据材料五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此做法有什么利弊?提示:把与相结合;根本原因:发展不充分,具有软弱性。说明:势力比较强大,改革阻力大。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改良思想。弊:改良派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问题6:材料六与材料七核心思想各是什么?材料六强调了的必然性;材料七抨击了伦理的黑暗。问题7:材料八用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必然性,否则就要亡国灭种。问题8:材料五到八的共同主张是什么?都主张知识小结:戊戌变法的背景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发民族意识。②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力量壮大。③思想基础——维新思潮的兴起和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思想。④政治基础:光绪帝的支持;博兴二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编制:许艳钊时间:2011-3-202二、过程1、公车上书材料九:为安危大计……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公车上书》问题9:结合课文和材料九分析康有为提了哪些建议?在当时有何意义?康有为建议:迁都、、。,设。冲破了的禁令,显示了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的序幕。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2、维新实践结合课本P106归纳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方式上书、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翻译书籍:成立团体、创办学堂:3、百日维新材料十: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问题10:结合变法内容和材料十分析,新政未涉及维新派起初提出的哪些主张?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定宪法,行君主立宪。原因:力量弱小,;变法方法主要依靠。问题11:那么,光绪皇帝属于不属于维新派呢?4、无力回天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位的献身精神?材料十二:P109课本光绪帝的三道上谕问题12:三道上谕是光绪帝主动发布的吗?说明了什么?材料十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1898年11月25日)问题13:材料中反映维新派变法时存在什么问题?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维新派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十四: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袁世凯的告密。”但据历史考证,袁世凯向荣禄透露维新派要政变的计划是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后。(百家讲坛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问题14: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结合以上材料和课本P109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⑴根本原因: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⑵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如: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教训:资产阶级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三、维新遗产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运动,也是一次运动。2、爱国性:从背景和目的上看,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3、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要求发展,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4、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新气象、新文教、新风气,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具备新意识的近代形成;国家的新政策,等自由,的风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种、的创办,使文教事业发展;近代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使人们的认知空间扩大;、等运动风起云涌,引领时代新风。博兴二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编制:许艳钊时间:2011-3-203【课堂探究案】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于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和一位秀才共谋国事。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划上了“休止符”……请回答:(1)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指什么?“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影响?(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4)文中没有用“划上了句号”,而是用“划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课堂练习案】1、康梁变法的首要目的是A发展资本主义B改革封建专制制度C救亡图存D资产阶级参与政权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3、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①创办新式学堂②鼓励建厂开矿③实行君主立宪④建设海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运动的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维新派得到光绪帝的支持【课堂小结】请据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画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图。【课后练习案】第周第次作业教室姓名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公车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博兴二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编制:许艳钊时间:2011-3-204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选做)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名师讲坛之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特点。A、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B、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C、是由维新派发动的,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的形式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D、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但变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行君主立宪内容。E、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F、没有关于土地的内容,无法调动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的支持。……※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力量强大,武装倒幕。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弱小。具体措施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第14课明治维新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1)提出要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工商业。批判闭关锁国主张,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2)继承材料一对外开放思想,但提出不能被动接受,应该走出去,主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所用。明治维新。(3)学习西方要结合本国实际,不能全盘西化。这对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仍有启迪。【课堂练习】DDCA【课后练习案】(1)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侵略。(2)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政府部门鼓励、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西方不同的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人才;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以神道确立对天皇的崇拜。(3)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选做)答案:“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博兴二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编制:许艳钊时间:2011-3-205第15课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