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传染病名解+填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重复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寄生的部位而到其他寄居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传染源:是指体内的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散发: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流行:当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时称为流行。大流行: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时称为大流行。*感染后免疫: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39℃且24小时内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1.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包括: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2.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3.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4.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为: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流行性又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5.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6.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7.在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8.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感染病。e抗原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表示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免疫激活。Dane颗粒:乙肝病毒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与核心组成。*肝肺综合征: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征。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症候群,可发生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表现为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的临床表现。*肝肾综合征: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前列腺素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原因,导致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重型肝炎: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或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窗口期(乙肝):血清中抗HBs出现在HBsAg出现后3~5周,此时抗HBs还未出现,血清中仅能查到抗HBc和抗HBe,为窗口期。“胆酶分离”现象:重型肝炎患者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1.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2.HBV基因组由4个开放读码区,分别是S区、C区、P区和X区。3.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再活跃期。4.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5.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分为以下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6.慢性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7.重型肝炎(肝衰竭)可分为以下四类: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8.不同病原所致重型肝炎均可发生严重并发症,主要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9.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1.汉坦病毒基因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即L、M、S,其中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M基因编码膜蛋白,L基因编码聚合酶。2.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为主要临床表现。3.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4.流行性出血热全身中毒症状表现的“三痛”为头痛、腰痛、眼眶痛。5.流行性出血热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渗出水肿征。6.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肺水肿。7.流行性出血热“三早一就”指的是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8.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9.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10.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11.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1.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猪,主要经过蚊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2.乙脑的临床表现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乙脑的临床分型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4.乙脑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艾滋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系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和(或)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肺孢子菌肺炎:由人肺孢子菌引起,表现为慢性咳嗽、发热、发绀、血氧分压降低,少有肺部啰音。1.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2.艾滋病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接触传播、母婴传播。3.艾滋病主要病理病变部位在胸腺和淋巴结等免疫器官。4.艾滋病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伤寒和副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沙门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伤寒小结: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具有病理诊断意义。*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相对缓脉:指正在发热(尤其是高热)的患者,其脉搏的加快与体温升高的程度不成比例。*肥达反应:是采用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副伤寒:是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1.带菌者和患者为伤寒唯一传染源。2.伤寒带菌者有三种情形,分别为:潜伏期带菌者、暂时带菌者、慢性带菌者。3.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4.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5.除典型伤寒外,伤寒的其他临床类型有: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6.肥达试验中,当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或者O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辅助诊断意义。7.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穿孔。8.副伤寒丙可表现为脓毒血症型、伤寒型或急性胃肠炎型,以脓毒血症型多见。霍乱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干性霍乱:又称暴发型霍乱,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明显的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霍乱面容:重度脱水者出现皮肤干皱、无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面容,称霍乱面容,患者极度无力,尿量明显减少。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2.霍乱弧菌分为三个群,分别为O1群霍乱弧菌、非O1群霍乱弧菌、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3.霍乱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泻吐期、脱水期、恢复期。4.霍乱的并发症有急性肾衰竭、急性肺水肿。5.霍乱肠毒素是引起霍乱症状的主要物质。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菌痢:以2~7岁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而局部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1.痢疾杆菌分为四个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2.痢疾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A群志贺菌还可以产生外毒素,具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的作用,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3.细菌性痢疾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非典型患者、慢性菌痢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4.急性菌痢肠黏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