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第一章导论1、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朱震亨——滋阴派李杲——补土派叶天士——卫气营血吴鞠通——三焦的温病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3、整体观念的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4、证的概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5、辨证论治的概念: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的基本概念: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2、熟悉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3、熟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5、阴阳的偏胜、偏衰、互损、转化: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互损:阴阳偏胜伤及对方: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人体内正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阴阳俱损、阴阳两虚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6、以阴阳来确定治疗原则和药物性能: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归纳药物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7、五行的特性: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明亮、化物土:“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金曰从革”,收敛、肃杀、潜降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8、熟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9、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相生: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相克: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制化:五行之间的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相侮: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能去制约它,反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10、相生关系、相克关系的传变:相生:“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相克:“相乘”和“反侮”11、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相克:抑强扶弱,分清主次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第三章藏象学说1、五脏的概念、功能: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包括心、肺、肝、脾、肾,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2、狭义之神的概念: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3、心的功能和系统连属:功能: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系统连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4、肺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作用、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①排出浊气②输布精微和津液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阖)和肃降(①吸入自然界清气②向下输布精微和津液③清肃呼吸道异物),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④调节水液代谢)系统连属: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5、肝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肝失疏泄的临床表现:功能:主疏泄(①调畅气机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③调达情志④调节生殖功能)和主藏血系统连属: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失疏泄的临床表现: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眩晕飨泄,呕逆嗳气,脘腹胀痛,便秘,口苦,纳食不化,黄疸;肝气郁结;排精失常,月经周期紊乱,痛经闭经。6、脾的功能和系统连属: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脾气主升(升清和升举内脏)和脾主统血系统连属: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7、肾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肾精功能、肾阴肾阳作用: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系统连属: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精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肾阴肾阳作用: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润濡润(肾阴)和推动温煦(肾阳)的作用8、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包括胆(主决断和助消化)、小肠(受盛化物与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膀胱(贮存排泄尿液)和三焦(通行元气与运行水液),以受盛、传化水谷糟粕为主要生理功能。9、奇恒之腑的组成: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似六腑,功类五脏,兼藏精气10、气的生成,气的功能,气的运动:气的生成: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的运动:升、降、出、入11、血的生成,血的功能,血的运行与脏腑组织的联系:血的生成: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经脾气的升清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将营气的精专物质和有用的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的运行:是在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和肝主藏血的作用下相互协调下进行的。12、津液的概念,津与液的区别,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脏腑的关系,津液的功能: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13、掌握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第四章病因病机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2、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3、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主收引寒性清澈4、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挟湿5、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易阻气机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6、燥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7、火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易致肿疡8、掌握疠气的概念,了解疠气致病特点:疠气: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又称瘟疫、疫疠、疫气、异气、疫毒。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传染方式各异9、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即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致病特点:直接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影响病情转归10、了解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11、掌握痰饮的概念,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比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病证特点:肺——咳嗽咳喘咳痰心——胸闷心悸,神昏痴呆,癫狂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头——眩晕,昏冒经络——瘰疬痰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咽喉——咽梗,异物感12、掌握瘀血的概念,瘀血的病证特点及临床表现:瘀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病证特点及临床表现: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舌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13、掌握正、邪的概念,正、邪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实证与虚证的概念: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简称“正”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邪”。正邪盛衰与发病(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的与否)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实:邪气亢盛;虚:正气不足)正邪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邪胜正衰:疾病恶化)14、掌握气滞、气逆、气陷的概念,了解其临床表现:气滞: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气逆:指气的下降不级或上升太过,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第五章四诊1、掌握神的概念,望神的内容、临床表现及意义:神: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广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望神: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得神: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反应灵敏,精力充沛,面色明润含蓄,两眼灵活明亮,呼吸顺畅,形体壮实,肌肉丰满。表示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少神:精神倦怠,动作迟缓,少气懒言,反应迟钝,面色无华,两目乏神。表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面色晦暗,甚至神志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表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假象。表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2、掌握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常色的内容与意义,病色的内容与主病:常色:正常面色与肤色,因种族不同而异。正常面色为微黄透红,明润光泽。常色有主色和客色之分。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病色: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青:主寒、痛、瘀血、惊风(气血运行不畅)赤:主热证(火热鼓动气血,充盈脉络)黄:主(脾)虚、湿、黄疸(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白色:主虚、寒、失血(阳虚血行无力;或脉络空虚,气血不荣)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或气血凝滞,经脉失养)3、掌握舌诊脏腑部位分属,正常舌、苔及病理性的舌、苔及主病;(红舌、绛舌、胖大舌、齿痕):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反映脏腑气血盛衰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胃气所生),反映疾病的性质及深浅红舌:主热证——舌红苔黄(实热新病)、舌红少苔(阴虚内热)绛舌:主邪热炽盛、主瘀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胖舌:主虚、湿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齿印:主脾虚湿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多为脾虚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4、掌握脉诊的部位、正常的脉象:脉诊部位:常用取寸口脉。寸口可分寸、关、尺三部。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均匀。第六章辨证1、掌握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表证的临床证候为新起恶寒发热;喷嚏,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里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