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七年级学生2:学科:初中历史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预习:要求掌握本课基本史实,并初步构建知识结构。二、完成课后习题,检查预习效果。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基本内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体会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2、过程与方法目标: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艺术鉴赏: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爱国主义民族情感: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三、教材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教材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宗教,分为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王充和《论衡》;第三部分司马迁和《史记》;第四部分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有关图片和相关影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教材;然后再提问教材内容;同时,完成书中思考题;最后做练习巩固。【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四、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开展对同一问题,先个人发言,再提问由学生回答,培养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意识。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材料、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的搜集、自制和回放,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培养学生怎样通过图文资料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佛经,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来了解佛教的有关内容。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宗教: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指导学生阅读课文】92-93页“导入框”及“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并结合幻灯片中图片及影视资料来解决这部分。通过播放《白马寺》让学生了解佛经传入中国情况,通、图片学生直观了解。【思考回答】: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让学生讲一讲。【学生回答】【问一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第一所寺院叫什么名字吗?(回答后)好!我带大家去浏览一下。【图片】《白马寺》课件:【图片】佛教起源地课件【预期效果】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说一说】:佛教的教义是什么?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议一议】:佛教对我国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放开让学生回答,具体讲一讲影响在哪些方面。【提示】:可从建筑、文化、思想、音乐等方面去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问题,我们了解了佛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但它毕竟是外来宗教,那我们国家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2、【说一说】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让学生说一说。【学生回答】【教师设问】同学们:我国的道教发源地在哪呢?四大道教圣地又是哪呢?【学生回答】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图片】道教起源地:青城山山课件【说一说】:道教的教义又是什么?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议一议】:道教对我国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具体讲一讲影响在哪些方面?提示:可从建筑、文化、思想等方面去思考。【学生回答】【预期效果】通过小组间的探究活动,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和集体荣誉感。3、【动脑筋】根据93页: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这段电视剧里的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互相讨论,然后回答。锻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解读历史信息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4、【思考讨论】: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回答】【预期效果】以此锻炼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完成了教学重点。【学生互动】: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故事。如:八仙传说等。【活动与探究】对于佛教、道教两大宗教我们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作答。【教师总结】:宗教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现象,它宣传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佛教,它主张人们向善,慈悲为怀,宽容待人,提倡人们追求真善美。而邪教则是为了达到一种不可告人的邪恶目的。拿法轮功来说,李洪志就是利用他编造的“法轮大法”蛊惑人心,达到聚敛财富,残害民众,扰乱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罪恶目的。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像法轮功这样邪教一定要坚决抵制。【预期效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渡讲解】: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二、王充和《论衡》指导学生阅读93-94页“王充和《论衡》”课文。因为是小字部分可略讲。【图片】出示王充图像课件【图片】出示《论衡》书影课件【预期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东汉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和著作《论衡》。【动脑筋】根据94页思考回答:1、王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2、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指导学生从批判鬼神迷信思想去回答,否定鬼神存在。【学生回答】【讲一讲】:鼓励学生讲有关破除封建迷信的故事?即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渡讲解】:很显然,王充是当时反对迷信思想的坚强战士,他那宣传无神论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所有务实求真的学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东汉的杰出思想家。此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西汉的司马迁。三、司马迁和《史记》【阅读课文】94页“司马迁和”、“文献资料·司马迁语录”、插图《司马迁采访史迹》等。【图片】对司马迁的简介课件。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及观看《司马迁和史记》视频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概括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结合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背景全面思考司马迁撰写《史记》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勤奋的作风和为追求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考回答】【预期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司马迁这位伟大史学家艰辛、勤奋、隐忍与坚毅的作风。就是因为他艰辛付出才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通过这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2、《史记》主要记述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教师点拨】可通过简要介绍《史记》的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3、《史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教师点拨】取《史记》中几段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感受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说一说。【预期效果】开放课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上。通过以上的提问解决了本课的又一重点。【过渡讲解】: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了忠于史事的崇高品德。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选择的是“重于泰山”。因此,他做到了求真务实、不畏权势、视死如归,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史学的新时代,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则反映了秦汉时期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阅读课文】95页“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课件【教师小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样一个气壮山和的阵容,无疑是当年一统宇内的秦始皇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秦始皇兵马俑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它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无愧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称号。使学生认识到秦兵马俑是我国雕塑艺术瑰宝,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由此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思考回答】:1、秦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学生回答】2、根据95页“活动与探究1”回答:这四个秦俑正在做什么?【图片】将军俑课件【图片】跪射俑课件【图片】立射俑课件【图片】御官俑课件【学生回答】3、根据96页“活动与探究2”回答:有个俑坑里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什么?【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回忆秦末战乱,从中思考然后得出答案。【图片】未建成的中军俑坑课件【预期效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历史学习的层面,体现历史学科的多样性。4、根据95页“动脑筋”回答:秦兵马俑为什么都面向东方?【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从秦统一东方六国及防止东方六国反抗去思考。【学生回答】【预期效果】尽量由学生去发挥,尽量给出空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课堂练习】95页本课测评练一练学习延伸【教师总结】:学完第十七课,整个第三单元的内容我们就学完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再一次向后人证实了人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希望同学们:能勇攀科学的高峰,再创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