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PBL讨论总结汇报——临二一班第二组第一幕小李,女性,15岁,福建人,因发热、剧烈头疼、四肢无力、二便障碍1周入院。体检:体温39℃,嗜睡。颈略抵抗,克氏征(-)、布氏征(-)。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Ⅱ级,四肢肌张力低下,无感觉障碍平面,角膜反射存在,腹壁、四肢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什么原因引起发热头痛?能够引起发热头痛的疾病种类?这些临床表现的意义案例分析:1.病人为女性、15岁、福建人:根据案例给的信息确定病人的基本情况。儿童药品是指14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的专用药品,病例中的小李15岁,故可根据成人给药的标准进行治疗。病人为福建人,注意福建的地域特征,气候湿度温度等造成了当地流行病毒,寄生虫,细菌等具有地域特色,诊断时可做考虑。2.发热,体检时体温39℃:(1)引起发热的原因:a.感染性发热:包括各种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b.非感染性发热:●肿瘤,恶性肿瘤(代谢旺盛的肿瘤或坏死细胞产生的TNF,并发感染)●变态反应●组织损伤及非特异性炎症(脏器缺血,溶血性疾病)●产热,散热失衡(甲亢,剧烈运动等)●中枢神经性发热●内分泌性发热(代谢产物:儿茶酚胺等有致热作用)(2)引起发热的机制:3.剧烈头痛:(1)头痛的定义: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2)头痛的分类:继发性头痛:●感染:常引发头痛的颅脑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颅内寄生虫感染(如囊虫、包虫)等。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血管病变: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等。●占位性病变:颅脑肿瘤、颅内转移癌、炎性脱髓鞘假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引发的头痛。头痛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颅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面痛,其他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头颈部创伤颅颈部血管疾患精神疾患头痛颅神经痛和中枢性疾患其他●头面、颈部神经病变:头面部支配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头面五官科疾患如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引发头颈不疼痛。●全身系统性疾病:高血压病、贫血、肺性脑病、中暑等引起头痛。●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毒物及药物中毒:如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内环境紊乱及精神因素: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神经症躯体化障碍及癔症性头痛。●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3)头痛的机制:●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达大脑皮层而引起。●机械、化学、生物刺激和体内生化改变作用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均可引起头痛。如颅内、外动脉扩张或受牵拉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到压迫、牵拉或炎症刺激,颅、颈部肌肉痉挛、炎症刺激或创伤4.二便障碍:(1)定义:排泄大便和小便的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或者尿潴留,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或者神经的损伤可能会导致二便障碍。(2)分类:A.排尿障碍控制膀胱的神经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可引起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又称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排尿障碍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主要症状:1、膀胱感觉缺失2、可能出现逼尿肌过度活跃3、膀胱顺应性下降4、括约肌在冲水时功能正常,在排尿时可能过度活跃5、排尿表现在反射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主要症状:1、膀胱感觉缺失2、逼尿肌不能收缩3、膀胱顺应性下降4、括约肌功能低下5、排尿需要辅助用力B.排便障碍支配排便的神经功能出现损伤后参与排便运动的器官出现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均可引起排便障碍。排便障碍在临床表现为:便秘、粪便嵌塞甚至大便失禁等。a.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一周内排便2~3次以下,大便形态改变,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切排便不畅。原因:排便时间或活动受到限制,饮食结构不合理,饮水量不足,某些器质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B.排便失禁是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原因:神经肌肉的病变或损失,如瘫痪,胃肠道疾病,神经障碍,情绪失调。临床表现为患者不自主地排出粪便。5.颈略抵抗:(1)定义:支配颈部肌群的神经受到刺激后引起颈部肌肉痉挛性收缩和疼痛。颈部僵直,活动受限,被动屈曲颈部时有阻抗感,是脑膜刺激征表现的一种。(2)原因:一般是颅内压增高、颅内水肿、脑出血或者是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6.嗜睡:(1)定义:嗜睡症是指白天睡眠过多,这种睡眠过多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者酒精、药物、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抑郁症)所致。目前病因不清,但常与心理因素有关。(2)诊断标准:●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或清醒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无法以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至少1个月几乎每天发作,或在更短的时间内反复发作,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缺乏发作性睡病附加症状(猝倒、睡眠麻痹、入睡前幻觉)或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证据(夜间呼吸暂停、典型的间歇性鼾音等);●不存在可造成这种状况的器质性因素,如神经科或其他内科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或服用某种药物。(3)治疗方法:a.一般治疗——主要从生活规律方面进行调节。●严格作息时间: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解释,白天有意识地让患者小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克服嗜睡,首先生活节奏要把握好,不要三天两头一时冲动要学习就熬通宵,睡觉时间时早时晚,应养成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对冬日里养成的生活习惯作适当调整,使机体逐渐适应气温上升的气候,是解除嗜睡的关键一环。例如,冬天为保暖,通常会关门闭户,到了春天就要经常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畅。起居方面也要注意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足够的睡眠有助消除疲劳。●多运动: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使自己的心身得到兴奋。进行一些适量的健身锻炼项目,可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嗜睡就会缓解。比如清晨信步漫行、做操、跑步、打太极拳对于振奋精神十分有益。●心理调节: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每天给自己制定好生活学习计划,认真努力完成等。对于因自尊、感情支持相关而产生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是很重要的,尤其对那些嗜睡的人来说,因为他们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可能被家人和同龄人认为懒惰、不愿意活动。这种情况多采用心理治疗,去除与发病有关的不良心理因素,避免精神刺激,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b.药物治疗:主要目标是控制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采用小剂量精神振奋药如哌甲酯、苯丙胺等治疗。但必须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不同个体不同症状使用不同药物。7.克氏征(-):克氏征又称屈腿伸膝试验。患者仰卧位使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被动使屈曲的小腿伸直,当膝关节不能伸直、出现阻力及疼痛而膝关节形成的角度不到135°时为克氏征阳性。克氏征阳性除提示有脑膜刺激征之外,尚提示后根有刺激现象。腰骶神经根病变其疼痛仅限于腰部及患肢,而脑膜刺激征时克氏征为双侧性,且同等强度疼痛位于胸背部而不局限于腰部及患肢。8.布氏征(-):布氏征:患者仰位平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连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和内收均为布氏征阳性。分析: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共称脑膜刺激征。三者均为阳性才为脑膜刺激征阳性。案例中患者克氏征、布氏征双阴性、颈略抵抗,说明仅有轻度脑膜刺激征。9.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Ⅱ级,四肢肌张力低下,四肢无力:(1)肌力:a.定义:即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力。b.检查方法:检查时令患者作肢体伸缩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c.分级: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助力。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5级肌力正常。d.临床意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以分为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轻瘫)。不同部位或不同组合的瘫痪可分别命名为:①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②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一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损害或脑卒中;③交叉性偏瘫: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脑干病变;④截瘫:为双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多见于脊髓外伤,炎症。(2)肌张力:a.定义: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b.肌张力低下: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10.无感觉障碍平面,角膜反射存在,腹壁、四肢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1)感觉障碍:是指在反映刺激物个别属性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异常的变态心理现象。(2)角膜反射:被检查者向内上方注视,医师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病人的角膜。正常时,被检者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同时和刺激无关的另一只眼睛也会同时产生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检查方法)其反射弧在于桥脑,输入纤维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之分支鼻睫神经,传出神经为面神经颧支。角膜处的三叉神经纤维受到机械刺激后,传至感觉核簇,再传至面神经核引起闭眼,传至上泌涎核引起流泪。刺激—侧角膜→对侧出现眼睑闭合反应→间接角膜反射。反射弧:角膜→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两侧的面神经核→面神经→两侧的眼轮匝肌。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皆消失→见于患侧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迷病人。(3)腹壁反射:就是人平卧位,屈膝,用硬物分别在上腹,中腹,下腹滑动,会看到局部腹肌收缩。对有颅内病变的患者比如说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受损,会发生一侧反射减弱或者消失。(4)腱反射:a.定义: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另一种为肌紧张)。例如膝反射,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肌腱,股四头肌即发生一次收缩。腱反射是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b.检查方法:近远端骨的肌腱位置上,用叩诊锤快速叩诊引出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临床表现】检查者用拇指按拄肘关节稍上方的肱二头肌肌腱,叩击检查者之拇指,出现前臂屈曲。●肱三头肌腱反射【临床表现】仰卧位是此反射检查的最佳办法:肘关节稍呈直角屈角,前臂在肋弓外与体轴呈直角,上臂靠近胸廓的上外缘,检查者握住上臂,叩击肱三头肌稍上方(鹰嘴上方1.5~2厘米处),反应为前臂伸直。另一种方法是患者处展上臂,并曲肘关节,用叩诊锤叩击三头肌肌腱,检查者以左手握住检查者的手,被检查者放松,引起前臂伸直。●桡骨膜反射【临床表现】检查时肌肉放松,患者的肘关节应屈成直角或略呈钝角,手的位置应介于旋前及旋后之间,检查者的左手托住被检查者的右手,叩诊锤叩击桡骨茎突,其反应为肽关节弯曲、旋前和手指屈曲。●膝反射异常【临床表现】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或前臂托住患者部,髋关节与膝关节呈钝角屈曲,足跟不要离开床面,以免影响反射性运动而不易得出正确的结果。检查者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出现小腿伸直。坐位时小腿完全检弛下垂与大腿成直角,叩击膝盖下部四头肌肌腱,反应为小腿伸展。●踝反射异常【临床表现】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并外展,检查者把持患者足尖并使稍背屈,叩击跟腱。另一种方法是患者跪于椅子上,两足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