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课题《范进中举》课型小说教材分析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乡试中举,当他拿到喜报的时候,突然发了疯。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儒林外史》的介绍。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二)能力训练点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2.比较阅读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四)美育渗透点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教学重难点1、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节描写。2、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课文演艺界有一句话叫“歌而优则演”,是从哪句话引申过来的?对,“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二、作家、作品简介关于作家作品,哪个同学搜集、整理了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一、导入课文回答:学而优则仕二、作家、作品简介学生介绍,与多媒体展示的大同小异。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俗语导入,自然、贴切、巧妙,作用:一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传统教学都是教师解题、释题、介绍作者2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一)胡屠户形象1、读这篇小说,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2、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还有什么性格?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事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回答:中举前中举后2、回答: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一)胡屠户形象1、回答:胡屠户2、回答:(1)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作品,此处把这一教学任务放在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查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由于接下来分析人物比较多,此处对内容感知就很精略。把传统教法和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围绕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的形式激3(二)乡邻们形象1、还有乡邻们的变化,虽然没有明确地写,但是可以从范进一家的遭遇去推知。2、邻居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三)张乡绅形象1、中举以后的范进终于出人头地,一扫过去的懦弱潦倒,逆来顺受,连张乡绅也来拜访他了,看看张乡绅前后有何变化?2、默读范进与张乡绅会面的内容,思考其中的称谓,以及范进得到的财富。3、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4、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小结: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怎么样?对无钱无势的人怎么样?表现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四)范进形象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在士林中算不算是老实人。从哪里看出来他不是老实人?还从哪里看出他热衷功名?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又发疯了?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回答:“前倨后恭”回答: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回答:(2)嗜钱如命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踹”及“仅仅”、“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幅贪财虚伪的小人相。(二)乡邻们形象1、回答:中举前,范进乡试两天,母亲和妻子饿了两三天,中举那天,范母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也只能由范进去卖鸡救命,可见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一家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拿白酒来的,背了斗米来的,捉两只鸡来的。2、回答: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三)张乡绅形象1、回答: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之前的表现,“一向有失亲近”,可见中举前他对范进不屑一顾,中举后,送钱又送房子。2、回答:称谓:世先生,晚生,世弟兄,弟财富:五十两银子三进三间的空房一所3、回答: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4、回答: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回答:极力巴结奉承回答:冷漠无情(四)范进形象1、回答:不是老实人。回答:(1)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语文课堂留出协作讨论和自由辩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觉得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老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第一教时设计过分析胡屠户一个人物,了解对比、讽刺手法,这样主要人物——范进有所削弱;也设计过先分析范进,再分析胡屠户,这样中心思想概括出现得过早。现在这样设计,是因为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构成了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再来分析范进,有水到渠成之感。给学生设4在疯疯癫癫、昏昏沉沉之中,唯独记得考中了第七名,刻画出了这个人物满脑子都是什么?还从哪一点性格中看出他不是老实人?小结: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四、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悲是喜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总结: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五、作业1、小说用了哪些手法,令人感到好笑。2、看发下的讲义《孔乙己》,看看不能中举的读书人结果怎样,与本文的范进有何异同点。A、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B、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回答: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表面看是他在第三十六个年头才盼到中举,不可思议,无法承受巨大的欢喜。实质上是说明他多年以来一直渴望能够中举,然而常年不中,受到了太久压抑。回答:为了功名利禄,神魂颠倒的形象,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2)、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晋即将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喊胡屠户,中举前是“岳父”,中举后是“老爹”四、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悲是喜让学生充分讨论回答,是喜剧还是悲剧都说出各自的理由。置了一个由分到总的台阶。这里对每个人物可提的问题太多了,为了避繁就简,问题的设置抓住人物的前后变化,从表象看人物的精神实质。训练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作为一种资源,要让它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板书设计范进中举中举前屠户贺喜(引子)范进:热衷功名利禄,虚伪深受科举毒害范进借钱(开端)中举后范进发疯(发展)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屠户治病(高潮)众乡邻:嫌贫爱富,冷漠势利,世态炎凉乡绅拜访(结局)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官官勾结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毒害。作业设计1、小说用了哪些手法,令人感到好笑。2、看发下的讲义《孔乙己》,看看不能中举的读书人结果怎样,与本文的范进有何异同点。5课件设计思路第一张课题,第二张作者头像和作者简介,第三张作品介绍,以后几张即几个问题和答案要点。教学活动过程(第二教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1、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对。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形式?3、各表现在文章哪些内容?细节描写就是指某些细小的人物表现或对细微事件场景的描写。顾名思义也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一、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1、回答:讽刺2、回答: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3、回答:(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其次,范进疯癫的外形和“我中了”的胜利心态形成矛盾对比。(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一定要从课文内容出发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这样才能提高理解能力,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6二、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性格,人物的遭遇,人物与作品中其他的人关系几方面着手。三、了解科举制度,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的高考与科举考试有何不同。什么是科举制度?简而言之,通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二、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回答: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