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从祀录(游良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游酢从祀录游良耀一、列祀孔庙1、孔庙即文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从祀贤哲的演变历程与位阶变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主流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如孟子便是在其死后一千二百年,才得以从祀,并最终超越颜回,成为“亚圣”,这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中唐以后儒学思潮演变的结果。又如陆九渊,亦直至明代方入从祀之列,也是与陆王心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反观朱熹、王阳明,则在身后很快跻身从祀之林,亦是当时学术风气的体现。正如李光地所言:“从祀孔庙乃天下第一大事”。对于传统时代的儒生来说,得以“优入圣域”的荣光,恐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于想象的。据统计,孔庙从祀者的数量至民国初年固定为182人;与之相比,截至上世纪80年代,基督教圣徒的数量已达2500人。量的差异彰显质的不同,如果将先秦时期的孔子弟子剔除在外,两千余年来真正能够进入从祀之林的儒生实在是少之又少。整体来看,得以从祀孔庙的儒生,除却清末的数位烈士之外,主要是从发扬学说、承继道统的角度予以考量的,其一旦确立,便在中华帝国范围内一体奉行,而无地域之分殊。(黄进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语所所长《皇帝、儒生与孔庙》)孔庙东西二庑为从祀孔子的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先贤为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文庙中的先贤,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并祭七十二弟子,当时,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当时并不作为从祀。唐开元八年(720年),定“十哲”配祀,其余为从祀。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颁定《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乾隆十八年(1753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为七十七人,先儒为四十六人。其位次是清朝颁定,故成为文庙礼制,为后世继承,这在各地清代地方县志中均有记载。清乾隆年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达到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东西庑从祀的先儒为四十六人(东庑二十三人、西庑二十三人)。由于东西庑先贤、先儒是从祀地位,祭祀时,其规格又低于“四配十二哲”。其祭品是每四人一坛,其中包括:酒樽、黍、粟、盐、菁醢、芹菹、鹿脯、免醢、豕肉、帛、爵、香、鼎、馔盘、大烛、小烛等。可以看出,文庙祭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祭孔子。二、祭四配。三、祭十二哲。四、祭先贤、先儒。第一个层次随着等级的不同,所享受的礼遇也随之发生变化。东西庑先贤儒的位次和等级由于是由清朝廷颁布,十分严肃。乾隆以后,仍不断有罢黜和增加。这主要表现出当时统治者对于从祀者明确的政治判别。到民国八年(1919年),曲阜孔庙从祀东西庑的先贤达到了七十九人(其中东庑四十人,西庑三十九人,先儒达到了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总计156人。(来源《中国国学网》)2、道南儒宗游酢被排挤从祀孔庙是历史的不公。游酢是被朱熹确定为道南首的,有朱熹诗句为证:“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朱子文集》第344页,台湾德富古籍丛刊2000年版)。游酢在20岁时就认识程颐,并被程颢召任河南扶沟教谕,是福建最早拜二程师,学得洛学传到福建的道南儒宗。并最早在武夷山建书院(水云寮)讲学,使武夷山成为汪洋澎湃的新儒都,而开创闽学先河。是游酢引领好友杨时到河南“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之后,游酢、杨时分别经胡安国、胡宪和罗从彦、李侗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游酢对理学和闽学的贡献不仅是理论上的,而更为彪炳史册的最大贡献是他第一个把洛学传到福建,是他带领杨时认识拜师二程,是他的行为和名声带动和影响了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地区的胡安国、胡宏、罗从彦等一大批学子纷纷前往洛阳拜师伊川,形成一股巨大的道南洪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3、程门四大弟子中,在1850年之前,杨时于1495年祀孔庙,谢良佐于1849年祀孔庙,剩下游酢和吕大临未被祀孔庙。游酢在被遗忘了七百多年后的1892年成为被清光绪皇帝请祀孔庙的第一人。游酢从祀孔庙得遇的贵人是倭仁和沈源深。倭仁(1804-1871)晚清大臣,理学家。道咸时期,倭仁即以理学名于世。同治年间,倭仁飞黄腾达,位极人臣,成为一代理学名臣,其时,倭仁任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兼同治帝师傅与翰林院掌院学士,所谓“首辅、师傅、翰林掌院、户部总理,皆第一清要之席”。这种理学名臣的地位使倭仁成为当时士林社会的人伦表率,诚如曾国藩所说,乃“当世仪型,群流归仰”。以至于倭仁逝世时,翁同龢禁不住感叹:“呜呼!哲人云亡,此国家之不幸,岂独后学之失所仰哉!”可见,倭仁在当时士林社会中的泰山北斗地位,难怪《清儒学案》称之为“道光以来一儒宗”。为倭仁在晚清儒学(理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倭仁“诱掖后进不倦”。从所见的有限史料,也可以看到倭仁通过他的弟子门人影响社会的情况。沈源深,字叔眉,咸丰十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沈源深尝“从乡先辈倭仁学”,后为福建学政,“以化民成俗为己任,颁行张伯行《正谊堂全书》、陈宏谋《豫章学约》,并自述《劝学浅语》,训迪多士,奏请先儒游酢从祀文庙,位在杨时之次,闽中正学为之振兴”。可见,倭仁奖掖后学,即使其理学声名得以广播,也使正学在社会上得以昌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初九日,上谕内阁礼部等衙门奏议复福建学政沈源深奏请以宋儒游酢从祀文庙一摺:宋儒游酢,清德重望,在当时已与程、朱诸贤为人心所共推重,所著《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周易毛评》、《诗二南义》等书,足以阐明绝学,羽翼经传,其生平出处,史传昭垂,允为躬行实践,宜膺茂典,俾列宫墙,游酢著从祀文庙,位在西廡杨时之次,以崇实学而阐幽光。钦此。(来源:《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光绪十八年宋儒游酢列西庑宋儒杨时之次《清德宗实录》卷三百十六,光绪十八年九月甲午清光绪皇上於癸巳年(1893年)敕封游酢“大儒”,德宗帝令普天下各省、府、县於文庙西庑立祀位,入圣贤列。二、列祀周敦颐祠周敦颐祠在北京的燕京太极书院内。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创建时间是在蒙古没有改称元号的窝阔台十二三年(1240—1241年),由姚枢协助杨惟中创建。书院以伊洛道学为宗,“推本谨始”,故以“太极”为名。据元代文人郝经《太极书院记》记载,“中令杨公(惟中)当国,议所以传继道学之绪,必求人而为之师,聚书以求其学,如岳麓、白鹿建为书院以为天下标准。”这所书院完全由官方兴办,虽然它以南宋的岳麓、白鹿洞为榜样,但它的建立却是为天下书院做模范。书院立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太极图》、《通书》,以及张载《西铭》于祠壁,另外,还收藏了八千多卷元军征战江淮等地时搜缴来的典籍。并延请江汉大儒赵复主持教学,由王萃协助,“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李俊2009年12月11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附资料:蒙古建太极书院于燕京。时周敦颐之名未至河朔,杨惟中用师于蜀、湖、京、汉,得名士数十人,乃收集伊各诸书,载送燕京。及还,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配食,请赵复为师,王粹佐之,选俊秀有识度者为道学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学。《续资治通鉴》169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理学思想。赵复,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陆)人,学者称江汉先生。其生卒年无所考。有论者据赵复为杨奂作《杨紫阳先生文集序》末有丙午嘉平节一语,推断他大约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而卒年则在元大德十年(1306年)以后,享年在80岁以上。赵复为南宋乡贡进士,预廷试未及仕,以所闻濂洛关闽之学教授乡里②。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元兵攻陷德安,俘虏数万,其时大将杨惟中(1205-1259年)于军中掌理政务。他的主要幕客姚枢(1203-1280年)受诏自军中虏者求儒、释、医、卜者,带至燕京(北京),得名儒数10人,其中有赵复。赵复因九族俱残,欲投水自尽,为姚枢救免。姚枢劝说,徒死无益,不若改换心意,随其北上。赵复强服之,并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杨惟中闻其有关理学议论,始爱好其学,遂与姚枢议建太极书院,请赵复等儒士在此传授程朱理学,从者百余人。他们还立周子祠,祀奉理学始祖周敦颐,以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6人配食,选取理学著述八千余种,作为教学书目。赵复还编著《传道图》,介绍从伏羲、尧、舜经孔、颜、孟氏到周、程、张、朱的理学道统;又著《伊洛发挥》,标明理学宗旨;著《师友图》,介绍朱熹门人;又取伊尹、颜渊言行,作《希贤录》,以示学者求端用力之方。自此,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元代思想史》第064卷)赵复自江汉至燕京(今北京),学子从者百余人,在潜邸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杨惟中听到赵复关于程朱理学的议论后,始嗜其学.元太宗十年(1238年),耶律楚材支持杨惟中、姚枢在燕京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并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配祭祠中,选取这些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八千余卷,聘请赵复主讲,教授学生。(《元代教育史》第068卷)三、在省外其他从祀:1、汉阳军学五先生祠(嘉定八年~1215),黄干为塑理学正宗,明学术之源流,“于郡治后凤栖山构屋,建凤山书院,招纳四方学者。又立周敦颐、程颐、程颢、游酢、朱熹五先生祠,撰《汉阳军学五先生祠堂记》,欲使“此邦之士知道统之有传,圣贤之可慕”,为阐扬朱熹的理学思想不遗余力。”(摘自:方彦寿〈禀资公正律己廉勤——黄干晚年的为官政绩〉一文)黄干在汉阳军任职时,即在郡邑治所凤栖山修建学校,立馆收教四方之学士,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四先生的祠庙。(来源: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九部分译文_古诗文网)黄榦,字直卿。寻知汉阳军,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来源:《乾隆福州府志》18.卷之五十八.人物十道学.宋【清】徐景熹撰)2、武汉夏口名宦祠祀宋进士知汉阳军游酢、宋迪功郎知汉阳军黄干等39名地方名宦。游酢列为首位。(摘自:《民国夏口县志校注》(上册)卷六学校志.学宫〔名宦祠乡贤祠〕)3、道南书院道南书院位于净土山北麓湫口处。明成化二年(1466)由萧山县知县窦昱创建。道南书院名出自杨时任萧山县令时在治区内传播程氏理学,程颢得悉后高兴地说:“吾道南矣”。书院以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的学说授人。。“道南书院”供祀杨时与游酢,不仅是这两人是“道南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并且同为“二程”的学生,“程门立雪”典故的主角,在理学向南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曾在萧山为官。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德惠祠在县西二里据净土寺山麓。[按]“康熙刘志”:在湘湖旧有杨、郭二长官祠在湖口,自德惠祠祀杨不祀郭,庙无复举者。宋杨时为县令,开湘湖,民感其惠。明成化元年(1465)立祠赐额。后,县人尚书魏骥亦有功于湖,既没有司请于朝,以配飨春秋致祭。乾隆志引万历志。祠有殿,有仪门,有外门;仪门外有池,池之南有宰牲房;殿西有旷地,广十亩许。凡祭与太守祠同。乾隆志引万历志。乾隆志别:本祠东偏,道南书院三楹,中供杨文靖公、游定夫公神牌。有司祭德惠祠毕,即至书院致祭。”(来源:《开发湘湖保护萧山母亲湖》——萧山网专题,《湘湖文化与历史(2):德惠祠、道南祠和道南书院》)附资料:○诸神祠斋按祀典,太祖时,应天祀陈乔、杨邦乂、姚兴、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张咏,均州祀黄霸,密县祀卓茂,松江祀陆逊、陆抗、陆凯,龙州祀李龙迁,建宁祀谢夷甫,彭泽祀狄仁杰,九江祀李黼,安庆祀余阙、韩建之、李宗可。宣宗时,高邮祀耿遇德。英宗时,豫章祀韦丹、许逊,无锡祀张巡。宪宗时,崖山祀张世杰、陆秀夫。孝宗时,新会祀宋慈元杨后,延平祀罗从彦、李侗,建宁祀刘子翚,乌撒祀潭渊,庐陵祀文天祥,婺源祀硃熹,都昌祀陈澔,饶州祀江万里,福州祀陈文龙,兴化祀陈瓚,湖广祀李芾,广西祀马慨。武宗时,真定祀颜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张九龄子拯,沂州祀诸葛亮,萧山祀游酢、罗从彦。皆历代名臣,事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