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讲使用时间:2015-3-2班组制作人:郭翠玲刘延玉审核人:尹雪林韩国红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概览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间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公元6~14世纪581年~1368年公元14~18世纪1368年~1840年内容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巩固时期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主旨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其特点为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学习重点:1、分封制的含义、分封对象、分封的作用2、宗法制的实质、核心内容、作用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难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主要考点: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前自主复习】1、知识梳理:参照教材完成《补充材料》“主干梳理”填空部分,并重点记忆。2、重点问题引领:(依据《补充材料》理解记忆)(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对后世的影响(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4)、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3、自主构建本讲的知识体系:(课上检查)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讲使用时间:2015-3-2班组制作人:郭翠玲刘延玉审核人:尹雪林韩国红2【合作探究】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廷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材料二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材料三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白虎通·宗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请回答:(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大宗”“小宗”吗?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4)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作用。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讲使用时间:2015-3-2班组制作人:郭翠玲刘延玉审核人:尹雪林韩国红3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2)材料二中李斯主张建立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3)概括材料三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讲使用时间:2015-3-2班组制作人:郭翠玲刘延玉审核人:尹雪林韩国红4【当堂达标】《补充材料》1-10题【总结提升】【拓展延伸】史法研究(1)史料的分类:①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②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③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谚语、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④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另一种分法: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2)获取史料的途径: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3)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研究者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4)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对史料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讲使用时间:2015-3-2班组制作人:郭翠玲刘延玉审核人:尹雪林韩国红5合作探究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第(1)问由材料一人名中的“敬先”“孝祖”“茂宗”等可以看出古人对祖宗的敬重,明显反映了宗法观念,这主要受商周时宗法制的影响。第(2)问结合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回答。第(3)问考查宗法制的特点,需要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宗法观念。宗法制度。(2)解释: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3)确保大宗的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4)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合作探究二: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2)主张:郡县制。理由: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郡县制有利于集权。(3)观点: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4)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以中央集权与适当的地方分权相结合;制定各种制度一定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史法研究(一)|分辨史料的类型(1)史料的分类:①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②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③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谚语、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④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另一种分法: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讲使用时间:2015-3-2班组制作人:郭翠玲刘延玉审核人:尹雪林韩国红6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2)获取史料的途径: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3)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研究者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4)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对史料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运用感悟]准确的判断史料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是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的基础。分辨史料类型、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因此,掌握辨别史料的相应知识、基本原理,已经成为迎战高考的必修课。史料一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顾炎武史料二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史证](1)史料一为二手史料,因为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史料二为一手史料,因为是实物史料。(2)史料一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映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史料二中“海内皆臣”指秦实行郡县制,疆土辽阔,臣民众多。[典题印证](2013·浙江高考)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史料价值。据此可作如下判断:A项说法错误,因为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文献资料往往也可作为第一手资料,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B项说法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文献资料)的真实性。C项说法不完全准确,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讲使用时间:2015-3-2班组制作人:郭翠玲刘延玉审核人:尹雪林韩国红7是任何史实都要由文物来证实。D项说法正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答案]D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