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高考动向】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过程】课前导读: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总趋势(总特点):第一、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第二、由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第三、由封闭逐渐向开放、与国际接轨转变。2.近代:(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③中山装:A.基础、时间、设计者。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B.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C.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1)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又有怎样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以苏式服饰、干部服和国防绿军装为流行的时尚;而从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开始变得款式新颖、层出不穷,日益与国际接轨。(2)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干部服能取代近代的西装和旗袍成为流行的时尚:从经济角度主要是由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影响人们物质生活丰富性;从政治角度看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运动频繁,与其说人们在追求时尚到不如说在穿着上显示自己是革命的、是进步的;从外交上看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向苏联学习也在服饰上有所体现;从人们的思想上来看当时的中国人大多还是比较保守的。(3)改革开放后服饰又为何能够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从政治上看,中国结束了“左倾”错误,实行了对外开放,社会稳定;从经济上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思想上看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思想更加解放;从外交上看,中国与国际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交流包括服饰的交流日益频繁。4、归纳近现代我国服饰变化的特点、阶段及原因: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①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②具体表现:西装、中山装、旗袍同时流行。(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①主要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②具体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①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③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原因:(1)外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2)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中国传统住宅:北方的四合院2.中国住宅出现西化趋势:(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2)过程:①鸦片战争后,开始西化;②20世纪30年代,京津地区富家住宅完全欧化;③城市居民出现西式家具陈设。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革推动……2.表现:(1)婚姻风俗变化:①古代:父母命之,媒妁之约;②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自主——删繁就简;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礼俗变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3)其它风俗变化:(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剪辫易服;女子放足;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天天练33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肖,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民谣的出现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图片反映的史实有关()2.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3.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时间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4.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D.进入2l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5.(镇江市2009届高三调研)下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业志愿者服装系列,你认为这些服装吸收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哪些元素?()①陶瓷艺术②刺绣艺术③服装艺术④书法艺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以下饮食现象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7.(2009年4月上海市黄浦区高考模拟)人类的文化是交融的,各类节日习俗在发展中出现了互相渗透,出现了多重性质的综合。在岁时农事、宗教祭祀和纪念庆贺三大节日习俗中,具有共同因素的是()A.祈求丰收B.宗教性C.庆贺幸福D.娱乐性8.(2009年4月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调研)晚清重臣翁同龢在日记中描述著名买办徐润的花园时说:“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里的“夷气”主要是指()A.陈设带有西洋风格B.全部供外国富商居住C.园中皆为日式家具D.招聘欧洲建筑师施工9.(2009年4月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10.(2009年4月广东省韶关市二模)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2009年广东省高考预测[三])改革开放30年以来,几乎每一年里都会冒出一些流传度极高的经典词语,反映改革开放80-90年代的有()A.“干个体”、下海”、“女排精神”、“中国特色”B.“卡拉OK”、大哥大“BP机”、“进口大片”C.超女、“农民工”、QQ、PKD.黄金周、博客、非典、“最牛”答案:1、答案:D。考查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特点。解析:民谣是一个时期社会风貌的反应。材料中的民谣内容主要是提倡新服,“断发”,不缠足,实行文明礼仪等,不难选出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法规要求。2、答案:D。考查点:近现代的服饰变化。解析:①是清朝,②民国时期,③文革时期,④改革开放之后。3、答案:B。考查点: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化。解析:解答本题要考虑1900—1919年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对外关系等状况,①②③④符合题意,而“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4、答案:D。考查点:近现代的服饰变化。解析:长袍马褂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因此进入2l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是错误的。5、答案:A。考查点:近现代的服饰变化。解析:图片无法体现书法艺术,排除就可。6、答案:C。考查点:饮食的变化。解析:图片一是玉米,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图片二为大米,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种植,图片三是汉堡,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而图片四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才出现的。所以其正确顺序应为C。7、答案:D。考查点: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化。解析:ABC三项分别是岁时农事、宗教祭祀和纪念庆贺三大节日习俗独有的因素,只有娱乐性才是共性。8、答案:A。考查点:居室建筑的变化。解析:“夷“是清时期对洋人的蔑称,因此选A。9、答案:C。考查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特点。解析:从时间上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