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长沙(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课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朗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吟诵、分析讲解;仔细探讨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教学重点】融入课文情景,体味诗歌所描绘的秋景,并有激情的朗读词作【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教学方法】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秋天的诗词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连刘禹锡也说“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毛泽东为何发出了在秋风瑟瑟的湘江边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大气磅礴的反问呢?三、课程学习师:先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在这样一个深秋季节,毛泽东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他看到了什么呢?是否也是万物萧条的悲凉景色呢?生:这位同学说作者看到了山、林、江、舸、鹰、鱼师: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绘这些景物的的呢?想象一下自己站在橘子洲头,你先看到了什么啊?生:这位同学作者先远眺看到了山林,然后近观看到身边的湘江和船,抬头看见了飞翔的鹰,低头看见了游动的鱼,也就是仰视,俯视。师:那么作者用了那些词表现这些景物呢?万山红遍给你怎样的感觉?红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红色给我一种热情蓬勃向上的感觉。师:那么联系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思考红色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生:当时的革命风起云涌,即将进入高潮,红色,指红色的革命。师:作者眼中的岳麓山上的枫林就像被红色染过一样,也象征着革命的火炬薪火相传。师:那么作者近观所看到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味呢?生:象征着一种革命浪潮,百舸争流有一种革命蓬勃发展的意味。师:作者接着写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大家觉得哪两个字最有表现力?生:大家都说是击和翔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可以换成鹰飞长空,鱼游浅底吗?生:不可以,击和翔更生动,更具有动感。师:击和飞有什么样的不同?生:击显得老鹰矫健有力,搏击长空师:那翔和游呢?为什么作者觉得鱼在水底飞翔呢?生:因为水很清澈,蓝天倒映在水中,鱼就像飞翔在天空一样。师:那么老鹰搏击长空,鱼儿像小鸟一样飞翔这样的描写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生机勃勃生:自由自在生:万类霜天竞自由师:是的,作者在萧瑟的秋天却感觉到一股勃勃的生机,并且发出万物在秋光中竞相自由生长的感叹,那么,自由自在飞翔的老鹰鱼儿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味呢?生:象征着人民也争取到了自由平等,在革命光芒的照耀下自由自在的生活。师:看来这位同学与作者心意相通,作者的革命理想就是争取民主自由。总结:“看”字总领的这七句话,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辽阔万里、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画。山、林、江这些静态的景色与动态的船、鹰、鱼结合,这样就构成了一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表现了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附:背景资料一、问题探究1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2、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二、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必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了。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三、走进作者1、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2、毛泽东名句集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四、相关常识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味,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如,清平乐,菩萨蛮,鹊桥仙,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长沙”是题目。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A“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B“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第2课《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的绘画美和新月派的三美主张,分析《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让学生学会从“三美”角度鉴赏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发散,体味诗歌蕴含诗歌中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难点】学会从“三美”角度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黯然销魂唯别而已”,作者徐志摩故地重游,在母校剑桥大学短暂的停留后又是长久的别离,那么,此时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入对课文《再别康桥》的学习。先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带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绘画美的,也就是说诗歌选取了几个意象,你能从诗歌中看到几幅画面?二、诗歌学习生:这位同学说诗歌主要选取了三个意象: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师:是的,全诗除了开头和结尾的回环反复,中间的每一小节都是一美丽悠然的副画。今天我们通过对文章绘画美的欣赏来体味作者的情感。河畔金柳——新娘师:第二小节写了河畔的金柳,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就选择了柳树作为意象?生:这位同学说柳有留的读音,有挽留的含义,古代文学描写离别情境的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师:是的,这位同学文学知识掌握的很不错,在诗歌中河畔的金柳也挽留他,柳树是金色的,作者为什么称是金柳?生:是夕阳给杨柳披上了金色的嫁衣,漂亮得像新娘。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强调是是夕阳中的新娘呢?生:因为夕阳西下有一种别离忧愁的气氛。师:一个初嫁的新娘怎么会忧愁呢?那么夕阳中的新娘到底给诗人什么样的感觉?生:是一种美艳的感觉,非常的温柔美丽,所以诗人说是波光里的艳影。生:不仅是温柔美丽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娇羞得像柳树一样低垂着树枝,而这树枝低垂在水面被风吹过漾开一圈圈波纹,也激起了作者心中的涟漪,在心头荡漾。师:说得真好,勾勒了一副非常美丽的画面。无情的物化为了有情的新娘,仿佛盛装等待远游的学子归来,既有相逢的欢喜又有离别的挽留。那么作者描绘的第二幅画面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软泥青荇——招摇师:诗人选择的第二个意象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的”是什么意思?生:是写青荇非常的绿,绿的要冒油了。师:绿色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生:绿色象征着青春、象征着生命的勃勃生机。师:作者把这样生机勃勃的水草拟人化,招摇的青荇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会对远归的游子说什么呢?生:给人一种招手致意的感觉,对徐志摩说welcomeback(欢迎回来)。师:作者连隐藏在水底的小小的水草都注意到了,还希望做一条水草,说明作者对母校什么样的感觉?生:作者对母校非常的依恋、热爱,希望依偎在母校温柔的怀抱,享受母校的似水柔情温暖而甜蜜的抚慰。榆荫清泉——梦师:我们来看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