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目录一总则1二矿产资源现状与形势1(一)矿产资源特点1(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现状3(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6(六)矿业开发的经济社会背景7(七)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保证程度8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规划目标10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14(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方向14(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布局15(三)探矿权设置、投放及现有探矿权处置方案20(四)重点勘查工程及科技攻关21(五)勘查准入条件22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23(一)开发利用方向及总量调控24(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30(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38(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41(五)开采准入条件44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45(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分区45(三)矿山环境恢复重点治理工程47(四)矿山环境监测网络47(五)新建、改、扩建和已投产生产矿山环境保护48(六)停办、关闭或闭坑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48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8(一)法制保障机制48(二)行政保障机制49(三)经济保障机制50(四)社会保障机制52(五)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机制52(六)建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机制53(七)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手段53(八)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矿产资源忧患意识54八附则54一总则“十一五”及其后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全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速迈向现代化。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省内相关行业和部门发展规划,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55号)要求,编制《2008-2015年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是我省“十一五”及其后10年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规划》基期为2007年,近期为2008-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规划》适用范围为湖北省所辖行政区域。二矿产资源现状与形势(一)矿产资源特点矿产资源种类多,总量较丰富,资源禀赋居全国中游。截止2007年,全省已发现146个矿种、183个亚矿种,分别占全国已发现171个矿种、229个亚矿种的85.38%、79.91%。全省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89种、亚矿种111种,包括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8种,有色金属矿产12种,贵金属矿产5种,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19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5种,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38种。在查明资源储量的非油气类矿产中,碘(液体)、溴(液体)、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饰面用蛇纹岩、建筑用辉绿岩、化肥用橄榄岩7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国同类矿产资源储量之首,有22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国同类矿产资源储量的2-5位,有2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同类矿产资源储量的6-10位(附表1)。按全国统一标准计算,我省保有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及每平方千米潜在总值分别为20亿元、791.41万元,均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25万元,居全国第17位。化工、建材及部分冶金矿产丰富,能源等矿产短缺。磷、盐、石膏、水泥用石灰岩等为我省优势矿产,高磷赤铁矿、芒硝、钛、钒、累托石粘土等为我省潜在优势矿产;铁、铜等资源较为丰富;水泥配料、玻璃硅质原料、冶金辅助原料、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石材资源前景较好;镁、铌、钽、铷、铯、锂、铊、稀土、硒、锶、金、银、铅、锌、溴、碘、硼、石墨、化工用白云岩、膨润土、耐火粘土、石墨、石榴子石、化肥用橄榄岩、建筑用辉绿岩等矿产和地热、矿泉水资源潜力较大;菊花石、百鹤玉、绿松石等矿产具地方特色。但我省缺煤、少油、乏气,铝、钨、锡、钼、锑等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铂族金属、钾盐、铬铁矿等资源严重短缺。资源分布广泛,地域特色明显。全省13个市(州)和4个省直管行政区均有矿产资源分布。其中富铁、富铜和金、钨、钼、钴、锶等矿产集中分布于鄂东南地区;磷、硫、铁、煤等矿产主要分布于鄂西、鄂西南地区;重稀土、钛、萤石、重晶石、云母、长石等矿产主要分布于鄂东北地区;石油、岩盐、石膏、芒硝、溴、碘、硼、铷、铯、锂等矿产主要分布于鄂中南地区;银、金、钒、轻稀土等矿产在鄂西北地区占据重要地位(附图1)。共伴生矿多,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高。全省70%以上的金属矿床为共生矿床,80%以上的金属矿床伴生多种有用组份。铁、铜、岩金、银、石墨、磷、硫、芒硝、石膏、水泥用灰岩、岩盐等主要矿产的80%以上资源储量被大中型矿区(矿床)占有,有利于建立较完备、规模化矿山及矿产品加工业体系。矿床规模总体偏小,中贫矿、难采选矿多。全省共发现非油气类矿产地1510处,其中大型153处,中型328处,小型1029处,小型矿产地占矿产地总数的68%,中型占22%,大型占10%。煤矿层薄、面广、质差;高磷赤铁矿、铝土矿、钛(金红石)矿、稀土矿、磷矿、硫铁矿等贫矿多、富矿少、有害杂质含量高、矿物嵌布粒度细、矿石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中国有色网(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现状调查评价、勘查现状完成了全省除平原区外的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完成了全省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大部分或部分地区的1∶10万-1∶20万航磁、区域重力测量;完成了全省1∶100万航磁、1∶50万区域重力测量、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完成了重要成矿区带的1∶5万航磁测量、地球化学测量和地质矿产调查;开展了部分地段人工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测量。全省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除武汉市幅和咸宁市幅尚未开展工作外,其它图幅均已完成(附图2)。此外,还完成了相应的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总结,开展了300多个课题的专题研究。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全省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为全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全省共发现非油气类规模矿区1081处,勘查程度达勘探的364处,占33.67%;达详查的333处,占30.80%;达普查的380处,占35.15%,另有4处工作程度不明。其中,铁、铜、银、金、磷、盐、石膏、石灰岩、耐火粘土等矿种,85%以上的矿区达到详查或勘探程度(附图1、附表2)。在矿床勘查的同时,相应开展了大比例尺矿产普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测量,发现和圈定了一批矿点和物化探异常,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信息。近年来,启动了鄂西工作程度较低地区矿产资源评价和鄂东南大中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发现了神农架冰洞山大型层控型铅锌矿和一批有较好找矿前景的铅锌矿产地,鄂东南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铁铜矿找矿取得重要进展。开展了全省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成矿预测和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工作。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系统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厘定出12个主要成矿系列,划分出7个级成矿区带、37个级成矿区、163个级成矿远景区,并对主要矿产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指明了今后的找矿方向。开发利用现状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截止2007年底,全省开发矿产103种,开发上表矿产62种,已开发的矿区659处。全省现有矿山5156家,其中大型52家,占总矿山数1.01%;中型134家,占总矿山数2.60%;小型4970家,占总矿山数96.39%;从业人员20万余人。石油、煤、铁、铜、金、磷、盐、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用粘土等11种矿产是本省主要开发利用矿种,其开发年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合计占全省矿业总产值的91.2%,矿山数和从业人数也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8.8%和90.7%(附图4,附表3、4)。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全省非油气矿产生产总量15418.08万吨,石油78.97万吨,天然气10000万立方米;采矿业总产值185.08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02%;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967.30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2.43%;矿业(含选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284.14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5.89%;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1.2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30%。矿业开发为我省冶金,磷、盐和石油化工,建材及后续加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钢铁和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矿业为依托,省内形成了武钢、大冶有色、湖北三鑫、江汉油田、双环碱业、沙隆达盐化、湖北宜化(000422,股吧)、兴发集团(600141,股吧)、湖北洋丰、荆襄化工、黄麦岭磷化、华新水泥(600801,股吧)、当玻集团、恒达石墨等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矿产开发与加工企业,建立了以黄石-鄂州冶金、建材,云梦-应城盐化工、石膏建材,潜江石油化工,保康-宜昌、荆襄、黄麦岭磷化工,荆门-当阳建材等为代表的矿业生产基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初步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监测网络,制定了《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设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专项经费,配以地方财政、矿山企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为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一定经费来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07年,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26项,占全省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5.48%,恢复治理面积500多公顷,占全省需治理面积的4%左右;完成排土场、尾矿堆和露天采场闭坑后土地复垦615.24公顷;矿山企业废水处理率27.59%,综合利用率31.2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599.73万吨,综合利用率22.61%;其中尾矿利用率13.50%,煤矸石利用率41.82%,废石土利用率24.98%。(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产能逐渐下降。随着找矿难度的增加和勘查投入的不足,新发现矿产地及新查明的资源储量较少,主要矿产储采比下降,后备资源紧缺,保障程度降低;现有大中型矿山多已进入中晚期,资源逐渐枯竭,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加剧。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不尽合理。石油、煤、铁、铜、铝、硫等大宗矿产长期供不应求;磷、盐、石膏等非金属矿产供过于求;石化、冶金后续加工产业产能过剩,非金属尤其是新兴非金属矿产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重开发、轻保护,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掘、乱采滥挖现象仍较普遍,资源浪费和破坏较为严重。矿产品加工程度低,原矿、初级加工产品多,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小矿山的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管理较差,经营粗放,矿石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依然突出,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矿产开发忽视环境,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均衡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达标排放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地面塌陷、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矿业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规划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宏观调控和监督力度不够;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起步较晚,矿业权市场发育迟缓;矿山“三率”考核尚未全面展开。重微观轻宏观、重审批轻审查、重发证轻监管、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仍较普遍。(四)矿业开发的经济社会背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