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9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感悟课标新理念1知识与能力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国有企业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⑵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梳理】1.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左”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从而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2.农村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4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其核心内容就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单干”,农民获得有限的自主权。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进程:一是自发和初步推广阶段,“文革”后安徽个别地区自发出现,安徽和四川率先试行;二是肯定和全面推广阶段,中央的及时肯定推动了责任制的推广。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2)发展乡镇企业: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深化·拓展】什么是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包括社会经济的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如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思考·提示】[史料点拨]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农村的原因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农村的不稳定会导致整个政局的不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有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并加以肯定和推广的.【典例·展示】第2页共9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例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研析]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变革旧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二者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因此谈不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案]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对两个措施实质的认识。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墓础。—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健是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摘自《邓小平文选》请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安徽省经济发展有何优势?(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为什么?(4)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实质。(5)你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认识。[研析]本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题材:引申出地理、政治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第(5)问,引申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大大深化了本题的主题,体现了本题的思想教育功能。据此,我们还可以联系目前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分析;可以联系目前的股份制经济;也可以联想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生产力的水平,而人民公社则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利于时代进步的。[答案](1)能源优势(煤、铜、铁)。(如果能答到旅游优势、电子工业优势更佳)(2)新中国成立初,农村是以集体生产合作化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不是。因为改革不是要取消集体经济,而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集体经济。(4)实质是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以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卞进行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点评这是一道政、史、地紧密结合的综合题。第1问涉及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首创省安徽省,因此设计了一间地理方面的知识;第2﹑3、4、5四个设问是从历史经济哲学三个角度考查学生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教考动向·体验】1.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会议是()第3页共9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四大D.十五大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3.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是()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4.对乡镇企业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B.是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C.是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D.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人经济⒌安徽凤阳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流传的一段花鼓词很能说明问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你能说出导致这种巨大变化发生的政策措施么?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政策措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在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启示: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等。[参考答案]1.A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转折点,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2.D农村十分贫困,并没有多少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从农村开始主要是因为农村的问题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重要。3.B本题考查对重要地区的识记能力,可联系凤阳的例子进行判断。4.D乡镇企业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的条件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⒌政策措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在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启示: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等。研习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知识·梳理】1.十四大明确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十五大完善创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1)论断: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用: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深化·拓展】我国为什么要变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决策过程是如何演变的?建立社会第4页共9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哪些?(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中央集权为主的财政体制,计划流通为主的商业流通体制,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和等级工资体制等。在当时适应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普遍存在着的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2)国家的决策过程: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党的认识不断更新。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为辅;十三大提出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关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使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十四大召开。必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可能性: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经济的发展。【思考·提示】[史料点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很强的调控能力。【典例·展示】例1、.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研析]: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结合十四大内容分析不难回答.例2、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A.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B.对非公有制经济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