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作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2010年江苏扬州期末)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1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第2题,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答案:1.D2.B(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3~4题。3.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增加而增加解析:选C。用排除法选择,读图可知:1964~1976年时段至1985~1989年时段臭氧总量最大值向北移,排除A项;自30°S~50°S臭氧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递增,排除B项;60°S~80°S臭氧总量减少得快,即递减明显,C项正确;CO2浓度与臭氧总量无关。4.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解析:选B。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臭氧总量减少会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导致地面升温,从而使地面辐射增强;酸雨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有关,与臭氧含量无关。(2009年高考江苏卷)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5~6题。5.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D.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析:选B。新能源车节约能源,清洁,环保,排出的废气少,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6.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减轻耕地压力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解析:选B。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需要大量的玉米等粮食作物,因此,可能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此完成7~9题。7.当前,传统的塑料包装正日益被纸包装取代,下列观点是对其原因的说明,其中正确的是()A.纸包装比塑料包装便宜B.纸包装比塑料包装美观C.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D.纸包装比塑料包装轻便8.实现汽油无铅化是保护环境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禁止使用含铅汽油,主要原因是()A.降低汽油成本B.节约铅金属C.避免铅污染大气D.含铅汽油燃烧率低9.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车用汽油醇已于2001年6月开始在河南、吉林、黑龙江三省定点使用,为全国实施使用汽油醇这一战略措施积累经验。车用汽油醇是用小麦、玉米等原料生产的变性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新型燃料,是国际公认的清洁燃料。我国之所以率先在河南、吉林、黑龙江三省试用乙醇汽油,主要考虑这三省是()A.农业大省B.小麦、玉米生产基地且产粮较多C.汽车拥有量大D.人口众多答案:7.C8.C9.B(2010陕西西安中学统考)读“中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10.丁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红色荒漠B.盐碱荒漠C.酸雨D.冻雨11.结合环境因素考虑,图示的四个区域开发中,乙属于()A.优化开发区域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D.禁止开发区域解析:第10题,丁区域有色金属冶炼发达,降水多,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第11题,乙区域为我国长三角,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现应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答案:10.C11.A(2010年北京崇文统考)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12~13题。12.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森林破坏③滥捕乱杀④兴修水利⑤环境污染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13.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解析:第12题,围湖造田、森林破坏、环境污染是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第13题,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不能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答案:12.C13.A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14~15题。14.E、F、G的内容分别是()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15.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D.消除贫困化、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人类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产方式的改善。答案:14.D15.B二、综合题16.读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属于。(2)通过对以上模式分析,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右图中。(3)用虚线在上面发展模式图中描出其中一个恶性循环,并针对其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右图中。解析:本题以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生产属粗放式经营,且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属于传统发展模式。第(2)题,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系统,从图中对应找出所属的内容。第(3)题,描出的恶性循环即为生态环境恶化而反馈到社会、经济系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当地社会经济问题,阻碍地区发展,措施应具有解决各系统问题的针对性。答案:(1)传统发展模式(2)填图略。(上: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率低左:燃料匮乏,粮食减产,毁林开荒w高考资源网右: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水土流失,淤积加重)(3)画图略。(上: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法规,进行科学规划左: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提高单产右:恢复改善生态系统)17.(PK重点线)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不限于地区,而是牵一发就动全身的全球性问题。下图是几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对东南亚哪个国家的气候影响最大?(2)穿越北冰洋是东亚—北美—欧洲之间海运的捷径,但目前仍未通航。然而,科学家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条具有商业价值的海运航线就会开通,为什么?(3)目前图上A区因为气候变化及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4)北美东部及欧洲是全球酸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的速度会减小,所以首先会影响西太平洋位于赤道区域的国家。东南亚国家中位于赤道区域的是印尼。(2)全球温度上升,将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有可能在夏季开辟出一条西北航道,缩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航线距离。(3)A区位于沙漠的边缘。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气候变干,就可能引起沙漠化,或人类过度放牧、耕作及采伐薪柴等,也会造成沙漠化。(4)大量的酸性气体与湿润的水汽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酸雨。答案:(1)印度尼西亚。(2)全球变暖。(3)土地沙漠化。(4)工业、交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带来丰富的水汽。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