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一)责任与信念目标1.通过对咨询理论的解读,对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的具体操作与实施,形成理论与未来工作实践结合的意识。2.理解理性情绪疗法、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核心观点,使未来教师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在未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做贡献。3.理解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才能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相应的行为,激励未来教师利用各种机会积累与发展小学生心理辅导相关经验。(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理性情绪咨询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技术;重点掌握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和理性情绪咨询理论。2.能运用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技术、代币强化技术等行为矫正技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掌握理性情绪咨询的工作程序,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与辩论,具有理性情绪咨询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3.了解群体动力理论在在小学生团体心理咨询中的作用。(三)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具有参与阳性强化技术、代币强化技术和系统脱敏法的实践操作,以及理性情绪咨询在心理辅导中的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教学要求1.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要求学生理解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理性情绪咨询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技术;识别移情和阻抗,能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和处理阻抗。2.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训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技术、代币强化技术的在小学心理辅导中具体操作。3.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训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掌握理性情绪咨询的工作程序,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与辩论,具有理性情绪咨询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4.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群体动力理论在小学生团体心理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方法,认识移情和阻抗,能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和处理阻抗。2.掌握行为主义疗法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技术、代币强化技术的在小学心理辅导中具体操作。3.掌握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和工作程序,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与辩论,具有理性情绪咨询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4.理解以人为中心咨询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咨询关系中所起的作用。5.掌握群体、群体压力、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动力、群体思维等概念,掌握群体的种类、群体的特征、群体动力的主要内容、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等,理解个人加入群体原因,群体规范的作用、克服群体思维对个体的影响因素等,理解群体动力理论在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教学难点股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2.阳性强化技术、代币强化技术和系统脱敏法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3.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步骤,理性情绪ABC在生活中的应用。4.群体动力理论在小学生团体心理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教学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温故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整理小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与情绪问题,并思考如何进行心理辅导。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操作法实训内容:进行系统脱敏法的具体操作、阳性强化技术或代币强化技术和理性情绪咨询各项技术的训练。实训要求课外小组进行模拟阳性强化技术或代币强化技术和理性情绪疗法训练,撰写训练心得体会(实训作业,不计入总课时)。课时安排:讲授8课时第二章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本章提要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理性情绪咨询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结合案例讨论具体的操作与实施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讲,习惯的养成,行为的训练非常重要,所以行为矫正技术的实施对于每一个小学生心理辅导老师来说都必须掌握。当然,小学生心理辅导中更强调团体辅导的作用,故着重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的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以及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实施步骤,也可为后面章节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程的开设、心理剧辅导等奠定理论基础。各理论观点都分别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取向。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辅导与咨询领域的应用,还有些心理学家采取折中取向,针对不同对象的条件和需要,将各学派理论与方法之长综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重点难点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和基本疗法2.行为主义疗法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3.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步骤4.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和辅导过程5.群体动力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术及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引导案例五年级小军是一名校内闻名的“调皮学生”:上课随便插嘴、讲小话,作业经常少做或不做,学习成绩差;他常与同学打架,有时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混在一起,甚至抢、偷他人的钱物,曾因表现差受到过学校的纪律处分。此外,他还养成说谎的坏习惯。小军的父母和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却难以找出其中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对于小军的行为,心理学各流派的理论家各抒己见: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小军的人格结构中,超我和自我发展得不好,他做事时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不考虑社会的道德规范。据此建议,应该对小军过去的经历进行分析,找出对其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的生活事件。一旦这些事件被找出来并得到了分析和解释,小军的不良行为就会自行消失。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小军的人格品质发展不好,是因为在某些重要时期没有解决好该阶段的心理社会冲突。相关专家建议,小军应该多参加一些学习或体育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克服内心的自卑感。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小军的不良行为完全是学习他人不良行为的结果,这些不良行为可能曾经为小军带来过某种好处。这些心理学家建议,可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来改变小军的坏毛病:当他表现出这种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惩罚;当他表现良好时,给予表扬和奖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小军的不良行为,往往缺乏自我认同感,暂时对生活信心,以某种消极态度来对待,可通过与其坦诚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等理解态度,使其受到肯定和珍视的情况下,能对自已采取一种更为关心的态度和作出积极的行为。理性情绪咨询理论认为,小军的不良行为可能是一些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想法的结果,咨询员可以与其沟通,采取反必须的方式来驳斥非理性的想法并与其不当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其认清其中的关系,从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而承认因为这种情绪反应而产生适应不良的行为举止,最后能用行为的自我改变来抗拒不良的情绪反应。……心理学有多种不同的理论。对于个体发展进程和成长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和特点,这些理论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独特解释。本章将介绍几种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卓越贡献的理论。通过学习,将了解到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常见矫正方法。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因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1856-1939),所以,精神分析又叫弗洛伊德主义。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维也纳一名精神科临床医生。他通过分析有情绪困扰的来访者的生活史,建构了自己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为了缓解这些来访者的紧张和焦虑症状,弗洛伊德常使用催眠、自由联想以及释梦等方法来发现来访者被压抑的潜意识动机。在分析这些动机与导致来访者压抑的事件后,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和攻击的本能,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这些动机是不受欢迎而且被限制的。在儿童出生以后的几年中,父母对这些性和攻击欲望的控制在儿童行为和个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潜意识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属于意识范畴。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规范不容,它们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意识是指在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构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人类的心理活动比喻为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巨大冰山,潜意识则是这座冰山中沉入海水中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内容,但人类的大多数动机是潜意识的。潜意识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所致。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点,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召回到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以摆脱心理困扰和不良情绪。(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1.本我本我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作用主要是满足先天的生物本能,而且必须立即满足。刚出生的婴儿似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当饿了或尿湿了裤子时,他们就会惊慌和哭泣,直到需要得到满足才停止,丝毫不能忍耐。2.自我自我是人格的意识和理性部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其功能是运用现实手段来满足本能。例如,一个幼儿饥饿时,他在寻找食物时对母亲说“饼干,饼干……”。随着自我的成熟,儿童逐渐能较好地控制非理性的本我,运用现实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3.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其功能是对“本我”与“自我”的约束,压制“本我”的冲动,怂恿“自我”以道德性目标来替代现实性目标,力求达到完美境界。例如,一个3岁儿童因喜爱他人的玩具而去抢时,他会发现运用现实手段满足需要并不总是被人接受。本我、自我、超我必须和谐发展:“本我”的功能是力求保护自己;“超我”的作用是在社会规范的原则下控制与监督自己的行为;“自我”充当两者的协调者,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超我”的标准。本我和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人就可能出现不正常行为或躯体上的疾病。(三)性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认为,性生活的发展造成了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区别。这里所说的性生活,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而且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儿童的快感是普遍的和弥漫的,实际生活中的吮吸快乐、手淫、排泄的快乐都包括在内,儿童不仅在生殖器上寻求快感,而且利用身上许多部位来产生类似的快感。身体上的绝大多数部位都能成为快感带,但在儿童时期,主要的快感带区域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这三个区域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于是产生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性本能主要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吸吮、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2.肛门期(1~3岁)性兴趣集中在肛门区域,自发排泄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3.前生殖器期(或性器期)(3~6岁)愉快来自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4.潜伏期(6~11岁)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5.生殖期(12岁以后)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四)自我防卫机制自我防卫机制是避免自我受打击的心理机制。自我防卫并非病态,而是正常行为,具有调适的功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扭曲现实,二是在潜意识层次上运作。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家提出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1.潜抑指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没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2.合理化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他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找出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有保护作用。3.仿同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4.投射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5.反向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6.躯体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