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他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去达到一个同他的盘算不相干的目的。亚当·斯密《国富论》宏观经济学应该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整个社会的行为必须建立在个体行为加总的基础上。凯恩斯最初创造的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建立在个体行为的基础上的,是空中楼阁。近年来,经济学家越来越对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忐忑不安,认为宏观经济学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2.1个人经济:生产、消费与闲暇从最简单的经济形态开始。这是由与世隔绝的个人组成的经济。鲁宾逊(RobinsonCrusoe)漂流记。鲁宾逊必须作出若干基本决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就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中国版。生产函数在桃花源中,每个人都必须劳动。劳动、土地、肥料是投入,粮食是产出。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用函数来表示。暂且忽略土地等,假定只有一种投入劳动。生产函数:y=f(L)(2.1)式中,L表示劳动投入,y表示产出,f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更具体的数学形式来表达。图2-1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品yf(L)5312LMPLL我们把每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出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marginalproductoflabor,MPL)。在很多情况下,劳动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在函数是连续的情况下,生产函数在某一点的斜率,就是该点的边际产品。当技术水平提高时,每一单位劳动投入对应的产出增加了,生产函数就向上移动。相应地,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也向上移动。当社会上有很多个人时,假定每个人都一样,把每个人的生产函数加总,原则上就可以得到全社会的生产函数。消费与闲暇的决策假定产品不能储存,因此陶渊明必须消费掉他所生产的每一斤粮食,消费量等于生产量。再假定消费是效用(utility)的源泉之一。效用:物品或服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人们对这种满足的主观评价和感受。闲暇也是效用的一个来源。陶渊明需要作出选择:把多少时间用于劳动,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劳动越多生产从而消费的产品越多,但闲暇的时间越少。消费的产品越多,牺牲的闲暇越多,反过来闲暇越多,牺牲的可供消费的产品越多。我们可以把这一决策用效用函数来表示:u=u(c,L)(2.2)式中,u-效用量,c-消费量,L-劳动量。效用量随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劳动量的增加而减少。这个效用函数有两个约束条件,一个是时间,一天24小时,劳动时间越多,闲暇时间越少。另一个约束条件是现有的生产技术,给定生产技术,能够生产的全部产品,就是全部的消费。相对于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效用,闲暇越多每增加一单位闲暇所带来的效用越少。图2-2工作与消费的无差异曲线cu2u1u3c3c2c0c10123L曲线上的工作与消费的组合的效用是一样的,个人对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感到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条曲线被称为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这条无差异曲线是向上弯曲的。个人每增加一单位工作量,需要更多的消费量才能使效用维持在同一水平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表示牺牲1单位闲暇所需要补偿的消费量。图中比u1高的曲线u2表示更高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向上移动时效用增加,向下移动时则减少。无差异曲线和个人的感受有关,其形状是因人而异的。无差异曲线只代表个人虚拟的主观评价,消费的现实可能性来自受现有生产技术制约的生产能力,这可以生产函数表示。图2-3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函数:工作与消费决策cu3u2u1f(L)c*EL*L生产函数的斜率表示增加1单位工作量所增加的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品(MPL)。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表示增加1单位工作量所需要补偿的追加的消费量。在工作量很小时,生产函数的斜率大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这时增加工作量所增加的产量大于补偿闲暇所需要的消费量,理性的人应当增加工作量;反之,当生产函数的斜率小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时,增加工作量所增加的产量不够补偿牺牲闲暇所需要的消费量,个人应当减少工作量。只有当两条曲线的斜率相等时,才达到了最大的效用水平。只有当生产函数与可能达到的最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才达到了最高的效用水平。生产函数平行向上移动时,给定劳动投入量,产量增加。这代表收入的增加,称为收入效应(incomeeffect)。收入增加时,消费量增加,闲暇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取决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收入增加时消费量增加,称为正常品(normalgoods)。正常品是收入增加时需求量增加的物品。当收入增加时需求量减少的物品称为低档品(inferiorgoods)。生产函数向上变动时,消费增加,但它们对工作量(即负的闲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人们享受更多的消费和闲暇,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基本抵销了收入效应,消费上升而工作时间基本保持不变。2.2市场经济:消费者与生产者决策2.2.1消费者决策进入一个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场经济,如第1章循环流程图所示。预算约束线饭票和电话卡。假定不能向同学借钱或向家长要钱。一个痛苦的抉择。假定某大学生每周奖学金120元,饭票每张20元,电话卡每张30元。图2-4预算约束线饭票6A1.5DEH348电话卡图中,线上每一个点都表示花光所有钱的购买的组合。这条线表示在两种消费之间分配120元奖学金的所有可能。这条线被称为预算约束线(budgetconstraint)。这条预算约束线的方程式是20f+30d=120,式中,f表示饭票的数量,d表示电话卡的数量,20和30分别为饭票和电话卡的价格,120是总收入。一般地,预算约束线可以用下式表示:p1q1+p2q2=Y式中,p1,p2分别表示第1第2种商品的价格,q1,q2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数量,Y表示总收入。预算约束线的形状由两类因素决定。首先,收入的增加使可供选择的范围扩大,使预算约束线向右平移。其次,价格的变动使预算约束线转动。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表示给定收入和价格时消费者的可能选择,消费者如何选择还要取决于她的偏好。老朋友无差异曲线。这里我们用它表示两种消费品之间的关系。无差异曲线上的点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组合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效用,因此对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异的。比较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位置越高越好。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永不相交,因为如果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优于另一条曲线上的一点,根据无差异曲线的性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就一定优于另一条曲线上的每一点。如果消费者对这两种物品的态度都是越多越好,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负的。这表示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运动,一种物品数量的增加必须以另一种物品数量的减少为代价。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向内凸的。图2-5无差异曲线饭票u3u2u1电话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表示为换取一单位某种物品愿意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再获得一单位某种物品,市场要求消费者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表示的是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主观愿望,预算约束线表示的是给定支出量和价格条件下的客观约束条件。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两种物品的价格比。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放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图2-6消费者的选择饭票q1*q2*电话卡她的最优决策就是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找到一条最高的无差异曲线。最优的物品组合就是这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那一点(q1*,q2*)。在这一点,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消费者最优选择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选择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物品的价格比。(u/q1)/(u/q2)=p1/p2(2.3)式中,(u/q1)和(u/q2)分别表示物品1和物品2的边际效用,p1和p2分别表示两种物品的价格。在任何不满足这一条件的点,消费者都可以增加或减少两种物品的消费量来达到更高的效用。包括金融资产的预算约束债券(bond)是一纸借贷契约。债券是在未来某日支付(或分期支付)本金(借款数额),并按固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书面承诺。令bt为一个家庭在t期拥有的债券数额(以人民币表示),R为利率。假定债券的偿还期限为t期,在t期家庭支付利息Rbt-1和本金bt-1。家庭在t期的金融资产总额是货币和债券之和,mt+bt。假定社会上所有的商品都是相同的,家庭在t期在市场上出售商品yt,商品价格为P,这样家庭出售商品的收入为Pyt。家庭从市场上购买消费品的数量为ct,消费支出数额为Pct。包括金融资产的家庭预算约束可以用下式来表示:Pyt+bt-1(1+R)+mt-1=Pct+bt+mt(2.4)等式左边是家庭的资金来源,包括出售商品的收入,上期债券收到的本金和利息,和上期保持下来的货币存量。等式右边是资金使用,包括本期的消费支出、债券持有量和货币持有量。生产者决策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和资本),从事生产活动,在产品市场上出售产品,获取利润(profit)。总利润是总收入(revenue)与总成本(cost)之差。这样定义的利润被称为经济利润,它与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会计学定义的利润是不同的。区别在于,按经济学的定义,成本包括所有成本,包括任何由企业家自己所提供的资本、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机会成本。会计学定义的成本不包括业主的正常收益。按经济学定义,业主的正常收益计入成本。经济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多数经济分析假设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使利润最大化(profitmaximization)。企业要作出两大决策。一个是选择要素的投入量,雇用多少劳动力,使用多少资本。另一个是选择产量,生产多少产品。这两大决策涉及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企业的决策就是决定其产品的售价、要素的购入价、产品的产量和要素的使用量。企业的决策受到两大制约。一个是技术约束,它由生产函数来表示。另一个是市场约束,即其他企业和消费者对该企业所采取的行为。我们在本节集中关注技术约束。我们首先讨论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假定:要素市场是竞争的,要素价格由要素市场的供求决定。(曼昆图3-2)假定企业是竞争性的,它对产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都没有任何影响力。这是因为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市场上有众多的竞争者。因此企业把产出和要素价格作为给定。假定企业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与资本K来生产产品,企业的生产函数是y=f(L,K)(2.5)企业以价格p出售自己的产品,以工资w雇用工人,以利率r租用资本。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收入-成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maxpf(L,K)-wL-rK(2.6)竞争性企业把产出价格和要素价格作为给定,选择劳动和资本投入量使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是pf(L,K)/L=wpf(L,K)/K=r(2.7)--每一个要素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要素价格。劳动的边际产品(marginalproductoflabor,MPL)是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多雇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很多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品递减的性质,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逐步减少。(曼昆图3-3)企业在决定是否再雇用一单位劳动时,要比较增加劳动带来的额外收益与额外成本。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乘以劳动的边际产品p×MPL,多雇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成本是单位劳动的工资w。如果p×MPL大于w,增加一单位劳动就会增加利润。经理会不断增加劳动投入,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利润增量会不断减少,直到增加的收益等于工资为止。这就是我们的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中的第一个等式。pf(L,K)/L=w,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名义工资。把等式的两边都除以p,我们得到f(L,K)/L=w/p,这是一阶条件的另一种表述: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真实工资。同样的逻辑适用于资本。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设企业的资本是租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租赁利息来衡量资本的成本。企业自有的资本也可以看作租赁的,因为拥有资本所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