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据此回答(1)~(2)题。(1)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2)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2、湿地作为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读图回答问题。(1)湖泊是重要的湿地形式,除了补给河流、调蓄洪水之外,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下列选项中与表中所示现象发生无关的是()总面积/km2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数/个20世纪50年代83400284820世纪80年代709882305减少数量12412543A.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水面日益退缩B.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补给不足C.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也是导致湿地萎缩的重要原因D.人口增长,用地规模扩大(2)图中P地以种植业为主,且建立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此举的不良后果有哪些?2(3)目前,P地已停止开垦荒地,具体有哪些措施恢复该地环境?3、据新华社2011年8月12日报道,下图中甲地大片湿地被偷开垦成为耕地,转租暴利惊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土地收益增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甲地区形成沼泽的主要原因。(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乙处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3)甲处湿地开垦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请提出对湿地合理开发的可行性建议。4、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1~3题。(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3(3).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5、地壳运动使洞庭湖区域发生断裂、盆地扩大,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流入湖盆,形成湖泊群。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1958年已封堵)两口溃堤,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湖泊扩大到五百里。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1852年起,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荆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分流局面形成。(1).有关洞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A.洞庭湖区的形成主要是受外力作用B.“四口”一年内流向定期发生变化C.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D.洞庭湖对“四水”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下列有关洞庭湖年输沙量的叙述,正确的是()年输沙量(108m3)占入湖总沙量(%)长江来沙1.09482.0“四水”来沙0.24118.0入湖总沙量1.335100出湖总沙量0.35126.3湖内沉积量0.98473.7A.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南部山区B.年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平衡C.洞庭湖泥沙沉积时间主要是冬季D.三峡工程可以减缓洞庭湖泥沙淤积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46.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A.湿地总面积急剧减少B.天然湿地生态功能下降C.湿地建设得不到重视D.旅游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7.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①生态退耕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南水北调④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⑤铺设防渗地膜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完成8~9题。8.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9.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510.读下图,并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第一大湖泊。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云集的游览胜地。材料二观测显示,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以这样的速度,青海湖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材料三为了保护青海湖,青海省于2008年5月26日宣布,正式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在10年内最大程度恢复青海湖原生态。这是青海省继“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后的第二个大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1)图中①河河谷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农业区,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2)结合材料二,分析青海湖近些年来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青藏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全球变暖对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表现在哪些方面?6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典型内陆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1)简要分析扎龙地区形成内陆湿地的自然条件。(2)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3)湿地退化,鸟类迁移,使“鹤乡”齐齐哈尔市魅力大减,为此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712、(2011全国新课标)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出该区域湿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分析该地在不同时期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年份湿地斑块数目(块)湿地总面积(hm2)湿地比率(%)197622518889342.99198637213963919.1720051973192309.308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参考答案1、(1)A(2)C2、(1)C(2)①气候变干,土地盐渍化面积扩大;②河川径流减少;③地下水位下降;④动植物资源减少。(3)①退耕还沼泽;②建立湿地保护区;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湿地。3(1)降水较多,蒸发较弱,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多,水量大;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分条件好。(2)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商品率高。(3)影响:气候变干、径流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污染加剧等。建议:保护性开发,如发展生态旅游、水产养殖等。4(1)A(2)C(3)B5(1)C(2)D6、B7、A8、D9、A10(1)地势低平,气温较高,水源充足;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2)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气候变暖,湖区水分蒸发加强。(3)湿地面积减少;雪线上升,冰川萎缩;冻土层变薄;草场退化;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11(1)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水道,水源较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2)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3)靠人工措施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迁移湿地核心区人口;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繁殖丹顶鹤。12、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目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总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目和总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解析】对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目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总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目和总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