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问题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最近在做一复方缓释微丸释放度试验,请问:测定数据如下:时间(h)S(t)%(0.5)5.66(1)15.44(2)20.56(4)37.38(6)45.49(8)56.77(12)67.35(18)85.57(24)96.081、怎么对药物曲线分别以0级\1级\higuchi\weibull进行曲线拟合?2、确定拟合方程后,如何判断药物的释放方式?【建议】根据药物溶出曲线进行拟合、得出药物释放方式是0级\1级\higuchi\weibull的应用,在实际研发中已很少有所体现。不过有一点可供参考:如溶出曲线几乎呈直线形、拟合出来为零级控制释放时,高标准的质量标准中有拟定每小时平均释放量的,即既有固定时间点的范围释放量,还有点点之间的平均释放量限定。进口品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如能做到此水平,建议将每小时平均释放量拟定入质量标准中,并同时申请发改委的“单独定价政策”或广东省率先实行的“差别定价政策”,以显示其内在优良品质!2.舌下片【美国药典】(1)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舌下片(ErgoloidMesylatesSublingualTablets)崩解时限:15分钟(2)酒石酸麦角胺舌下片(ErgotamineTartrateSublingualTablets)崩解时限:5分钟(3)硝酸异山梨酯舌下片(IsosorbideDinitrateSublingualTablets)崩解时限:2分钟溶出度试验:桨板法/50转、以水900ml为溶出介质、20分钟、85%限度。日本橙皮书:桨板法/50转、以水900ml为溶出介质、15分钟、85%限度(4)硝酸甘油舌下片(NitroglycerinSublingualTablets)崩解时限:2分钟。相关资料记载:桨板法/50转、以磷酸盐缓冲液(pH6.5)500ml为溶出介质、8分钟、85%限度。之所以有既拟定了溶出度试验、还进行崩解时限检查的品种,该因美国药典中有如下阐述:GeneralChapters:1088INVITROANDINVIVOEVALUATIONOFDOSAGEFORMSForproductscontainingmorethanasingleactiveingredient,dissolutionnormallyshouldbedeterminedforeachactiveingredient.Whereadissolutiontestisaddedtoanexistingmonograph,thedisintegrationtestisdeleted.However,inthecaseofsublingualpreparations,ashortdisintegrationtimemayberetainedasamonographspecificationinadditiontoadissolutionrequirement.在附录《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内相关性研究》中阐述道:通常进行了溶出度试验,就勿需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测定。但对于舌下片,即便质量标准中采用了溶出度检查,仍建议同时进行崩解时限的控制。美国药典之所以如此考虑,本人猜测主要还是从制剂工艺/处方筛选的角度出发。【中国药典】(1)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崩解时限:5分钟综上所述、依然建议您进行多pH值溶出介质中溶出度的研究,随后根据测定结果(主要观测15分钟时限度能否达到85%以上),再与崩解时限结果相结合,来综合考虑质量标准的拟定。关于药片具有粘性,在桨板法/50rmp条件下搅拌不起来或是蓝法时吸附于转蓝底部,从而导致无法正确评估溶出度试验结果的问题,建议采用“桨板法/50rmp、加沉降蓝”的方法予以解决,日本橙皮书中就有多个品种如此。溶出曲线F2的使用心得【本文转自丁香园】一致性评价的气息让不少公司不少战友憋足了气,接下来会怎样发展我不想做任何预测或评论。但对于固体仿制药,如需做体外溶出曲线考察评价,则首推采用F2因子,这点已经无疑。近来与同事讨论F2相关方法,各有秉持,虽不是什么大分歧,终归还是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笔者有意翻阅谢沐风老师撰写的溶出系列,读后虽觉已多方考虑,但难免无法涵盖工作中遇到的所有情况,故又查找相关的国外文献进行解疑。自己稍稍总结之后又将谢老师几十页的溶出贴从头学习一遍,且做为“实战”丰富经验。在此将我的一点心得贴出,希望能为大家的工作稍作一些补充(不仅限于一致性评价,对于3类6类药的开发也适用)。同时也恳请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心得经验。一、基础原理1.F2因子是一个评价两条相同溶出条件下溶出曲线的相似程度的参考值。不妨先看其中的计算原理,Rt为参比制剂的溶出量,Tt为自研样品的溶出量,(Rt-Tt)2是同一时间点,参比制剂与自研样品的溶出量的差值的平方。此刻应该注意到接下来是直接除以n(即样本数),故所谓的F2=50时所代表的10%的偏差是指,所取样品点平均相差10个百分点的标示溶出量,即平均偏差,而不是平均相对偏差。以下将列举一组数据作为解释(见表一)。0常见的问题是如何取点。谢沐风老师的溶出系列里面已经分列多种情况,但我思考的是究竟不同选点意味着什么?请见表二。表二4个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F2值此处不用在意选点是否符合要求,列举这些并计算旨在揭示选点的奥妙。参比制剂在第四个时间点溶出85%,计算时随着超过85%的点的增加,F2值有增加的趋势。样品2的F2之所以减少,是因为74与72两者之间代表的偏差极小,而且样品2的曲线与参比制剂的曲线近似平行,可视为正常波动。而48到52、32与36那却是个质的不一样。也因此才有超过85%只取一个点。表三中,样品1与参比制剂各点差值均不超过8%,F2计得60.03;样品2在第1个点有15%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8%,F2计得51.09;样品3在第3个点有超过12%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10%,F2计得51.20;样品4在第1个点有超过19%的差异,其他点完全一致,F2计得50.06;样品5在第2个点有超过17%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10%,F2计得48.05。由此可看出,F2因子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其计算原理是平均了所有选取点的偏差。表三5个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F2值一般来说,在接近溶出平台后,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差值相对前面会比较小,这也从本质上说明高溶出点选择越多,F2将越趋向增大。不同的内在品质体现在整个过程而非终点,因此选点必须有品质的代表性。(注意,此处是说代表性,而非谢沐风老师提及的尽量以等分原则选点)何谓品质的代表性?比如说延迟释放(有5至15分钟溶出缓慢,一般低于10%,而后开始较大幅度溶出)、拐点、溶出平台等。笔者有一比较“直观”的想法,就是仅依靠最少的选取点既可重现曲线的大致趋势。一般来说,速释片是一条平躺的抛物线(如图二),所以可选取5、20、30分钟;又如一些“S”型的(如图二),则可选取10、20、30、45分钟。(以上仅针对图中具体情况所选)依据这种“直观”的取点,往往跟谢沐风老师的推荐取点是一致的。2.按照“直观”的取点,还是有几点需要说的:2.1尽量选取能体现“细节”的点,即有代表性,仅依靠最少的选取点既可重现参比制剂曲线的大致趋势。而“最少”也限制了取点的数量。2.2溶出平台选取靠近85%的点,必要时可低于85%。因为溶出建立的是体内—体外相关性,原则上一致性就是要同时起效,而后是缓慢的平台期,故选取已处平台期的点意义不大。亦可选平台期的点,另外规定某时间点的溶出限度(此点可不算入F2计算点,类似质量标准,但不是质量标准,只是作为一种评价的附加要求)。必要时可低于85%是指根据曲线特殊情况而定,不应成为抬高F2值的理由图二常见溶出曲线2.3不要被线性思维所束缚,溶出曲线是往往是弯曲的,即使是线性的零级缓控释也不多见,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不采用等量溶出原则。同样适用于F2的评价值(也是一条曲线)。二、换个话题,另外讨论一下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笔者的想法1.在15至30分钟达到85%以上很多人在这里不知道如何取点。一般来说,研究曲线会做5、10、15、20、30、45分钟的点,其中20分钟经常受忽视,按照谢老师的文献指导,比较F2时是没有用到这个点的。这个点真的重要吗?抑或真的不重要?另一个容易纠结的是5和10分钟如何抉择?笔者认为,直接采用“直观”的取点方法,即取关键点(仅依靠最少的选取点既可重现曲线的大致趋势)则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依照此方法,可能出现5、10、20分钟的组合。而5、10分钟,谢老师的原则是按等量溶出选其中一个,但笔者认为,只要精密度满足要求,根据曲线趋势为何不能取?关于精密度,后面再说。回到20分钟这个点的疑问,20分钟真的可以选吗?请对此有疑惑的战友拿出你们自己的数据算算,由于在接近溶出平台时两条曲线的差值往往接近,无论最终选20还是30,对于F2的影响不大。你说F2值为63或64、72或73等等有差别吗?批间波动都比这个大了,完全可以拿另一批验证一下我的说法。如若算得差别很大,多半是曲线本来就不相似或接近不相似。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纠结在这里。做分析就是玩可接受范围内的误差。至此,可以理解为何谢老师只取30分钟。但笔者还是认为,这涉及到放宽条件的事,精益求精的战友欢迎大胆使用20分钟的点。仅为抛砖引玉,其他情况有兴趣的欢迎讨论。2.关于条件放宽放宽条件是必须满足一定前提的,一般认为可通过提高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转速模拟的是肠胃的蠕动,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状况蠕动强度不一样;表面活性剂模拟的是食物或类似胆汁等其他分泌物。我国偏向学习美国,通过提高转速放宽,而日本是通过添加或增加表面活性剂放宽。笔者更赞同日本的做法,因为病患可能蠕动减慢了,但是胆汁还是会分泌的,通过增加少量的表面活性剂与体内情况更相似。但如何抉择还是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前文提到的20分钟点涉及的放宽条件,是另一种情况。日本曾经把15至30分钟溶出量达85%的情况建议取点15、30、45分钟,这样会导致有两个超过85%,谢老师多次提到这是因为日本有意放宽了仿制的门槛。同样的,选用30分钟而放弃20分钟,前文说过对F2影响不大(对于不相似的曲线的影响,可能是从不相似变成相似),但总的影响还是趋向偏大居多。同样的放宽情况也见于转速,一般采用50、75、100转,最高不高于150转。相信精益求精的战友会有疑惑如果是60转、65转就满足要求,是放宽到75转还是采用60或65转?笔者认为,这其实比较教科书化的思维了,过于强调精确了,是不是还要试一下59、61转更加精细呢?如果换了一批参比制剂这转速又不适合了呢?搞研究就是玩可接受范围内的误差。所谓可接受,就是一个度的范围。相信放宽到75转也仅是一个经过衡量的度的放宽,目的是减低门槛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研究。3.关于参比制剂的曲线3.1应明确进行对参比制剂剖析的方法与质量标准的方法不是一回事。进口标准、原研标准很有可能是原研厂家的烟雾弹,跟专利烟雾弹如出一辙;FDA的溶出度数据库推荐方法系厂家申报递交资料里面的信息,而时过境迁,由上市商品的数据支撑,不断优化处方工艺,可能已经不适用了;厚生省的橙皮书,也是不少战友的参考资料之一,但出于原辅料的差异,厂家的不断优化等原因,也只是仅供参考。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参比制剂剂型选取桨法、篮法或沉降篮,50转起步,不添加表面活性剂,至少选择符合原研国家适用药典规定的4个pH对参比制剂进行剖析解读,不符合要求再逐步放宽条件。此方为正道。3.2所谓的符合要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最终溶出度在85%以上;二是要有区分力;三是精密度。3.2.1最终溶出度在85%以上不是绝对的要求,在极限状态下无法满足也可终止试验。3.2.2什么是区分力,笔者的解释是通过溶出曲线展示了足够的细节。注意是足够,而不是所有。一般来说溶出时间越长细节越多,但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溶出完全,一样可以可取,且事半功倍。3.2.3什么是精密度,是指每一个时间点6片或12片的RSD。这是最容易被忽视,而且常常理解错误。常见有人问需要测定多少片?统计学上,RSD的计算需满足n≥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