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授课人雷华伟单位中都中学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第一部分:教学设计说明教学理念“学生学会”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若学生被动听讲,由于缺少思考和内化过程,则会很快遗忘。采用“连续性问题情境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设计问题情境,通过引发学生深入思维、完整表达和广泛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语言的发展,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把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学生活动,活动之间用连续性的问题情境相互连接,引发学生思考和广泛交流。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探究过程,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溶液是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通过多角度分析研究溶液的组成,以溶液为载体建立化学概念,为酸碱盐溶液学习奠定基础。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学情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是:在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溶液,对于溶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是不能全面认识溶液的特征,不能准确判断什么是溶液。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分类归纳,由个别到一般,逐步建立溶液的概念。学生学习的发展点是溶解的微观过程。学生将通过推理判断的方法,去伪存真,从微观角度对溶液的应用进行解释。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连续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深入思考、深入理解、完整表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记忆、理解得更深刻。设计思路本节课分析整合了教学内容,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运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原则,将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由此设计了4个活动过程,每一个活动按照内容设计一个主要的问题情境。设计的问题线是:—物质怎样溶解在水中?什么是溶液?—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溶液有哪些用途和优点?—第一个活动通过猜想推理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第二个活动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其学会分类归纳,整理信息,认识溶液;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溶液的特征;第三个活动通过实验,依据实验现象,用对比的方法认识溶质和溶剂。第四个活动通过整理交流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会从溶液角度解释一些现象,体现化学的社会价值。在学生活动中,一一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能简要说明溶解的微观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对比、讨论、分析等,归纳总结出溶液概念,获得从实验的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的研究观察,学习运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抽象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现象的对比分析,体验化学认识事物的角度和方法。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学重点认识溶液的形成,认识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掌握溶液的特征,并能准确判断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溶液的形成过程。认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时间安排新课引入案例引入:中考临近,有位同学感冒发烧。为了不耽误学习,他及时到医院就诊。假如你是医生,请为他开出医疗方案。以上治疗方案最及时的是哪一项?为什么?打针、输液是使药物以溶液的形式进入体内,这样最利于人体吸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吃药、打针、输液。打针、输液治疗效果最好。用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溶液与生活密切相互。为后续学习做铺垫。2推进新课做饭做菜是要加入一种重要的调味品:食盐。我们加入的是盐的固体,但我们吃菜喝汤的时候谁也没吃到盐粒。盐哪里去了?盐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就是溶液。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溶解了。过渡、铺垫1活动1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我们在做菜时不仅仅要放盐,还经常放糖、盐这些物质。例如我们将少量的蔗糖加入水中,搅拌。蔗糖慢慢地消失了,看不到了,尝一口,水变甜了。蔗糖溶于水形成了糖水。固体蔗糖为什么会消失?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看一下蔗糖溶于水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讨论、猜想、判断。观看视频,进一步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用图片和视频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3活动2什么是溶液1、可乐每一口都一样甜,保质期内不会分层,引导学生归纳溶液的特征。学习溶液的定义、组成,感受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分类归纳,整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板书】溶液的定义2、从定义来看,溶液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角色。依据角色的不同,我们可以来分类:一个是溶质,一个是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溶解到溶剂当中就形成了溶液。质量关系、体积关系均一性;稳定性理信息,总结溶液的特征。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溶液的特征。10活动3溶液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溶液?结合生活实例:好多饮料属于溶液;无土栽培将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配成溶液,易于农作物吸收;海洋是天然的巨大的溶液;在实验室中很多反应需要在溶液中进行。感受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化学的社会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关于溶液的认识(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3)将蔗糖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后还是溶液吗?溶液里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吗?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溶液。更深层次的认识溶液。4活动4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水是唯一的溶剂吗?让我们通过以下的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试管编号溶质溶剂1碘水2碘汽油3高锰酸钾水61、m溶液=m溶剂+m溶质2、V溶液≠V溶质+V溶剂溶质和溶剂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教师演示。常见的溶剂还有汽油、酒精等。溶剂不仅能够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气体和液体。4高锰酸钾汽油试管1、2;3、4对比说明______;试管1、3;2、4对比说明______.结论:水不是唯一的溶剂。水不能溶解所有物质。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李的溶解能力不同。通过实验,依据实验现象,用对比的方法认识溶质和溶剂。液体可以做溶质吗?探讨: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得出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震荡前分层;震荡侯均匀混合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说明乙醇溶于水。4小结讨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判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阅读课本得出: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溶质是固体或气体,溶剂是液体;液体和液体互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3归纳总结总结本节内容1、溶质可是、、。2.常作溶剂的物质有____、____、____。3.当两种液体互相混合时,量多的为,量少的为,但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叫做溶剂,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溶液。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条理性。3展示点拨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交流、总结畅谈本节课的收获2分层训练给出习题。思考,进行反馈。3拓展延伸镁条中滴加稀盐酸,该反应前的溶液是什么?恰好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形成什么溶液?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拓展延伸、使课堂内的知识得到延续1板书设计:溶液固一种或几另一种水液种物质物质汽油气酒精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性澄清的稳定性透明的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使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溶质溶剂分散到溶液《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中都中学雷华伟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