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束条件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束条件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束条件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束条件分析杨再斌黄运成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但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受制于初始的约束限制条件(如法制条件、经济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和制度锁定,这些条件将最终限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与特征。一、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一、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一、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一、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与20世纪70年代不同的是,目前世界金融中心的建设呈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政府在推动金融中心建设中作用明显,金融中心建设呈现政策推动倾向;二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格局日益明显,特别是在金融创新品种的推出、税制改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方面竞争激烈;三是世界金融自由化潮流对传统金融中心特别是对离岸金融中心造成冲击,尽管冲击力度有限,但对传统金融中心的运行与监管模式的影响日益显现,也为新兴国家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机遇。伦敦、纽约、东京是目前世界三大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在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中是最高的,它的外国股票交易、国际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外汇市场交易、航空和海运保险净收入以及跨境银行借贷额均居世界第一位。而纽约只有金融衍生产品在交易所内的交易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场外交易量不如伦敦。与伦敦外资外用型金融中心模式不同的是,纽约、东京两大金融中心则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大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国内经济相联系,单纯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相对较弱。除了这三大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外,全球还有一些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如欧洲的法兰克福、苏黎世、卢森堡;亚洲的新加坡、巴林、香港;北美的洛杉矶、多伦多等。这些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其业务量在世界中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10%,国际化程度与世界级金融中心相比有一定差距,如香港、新加坡的国际债券发行有限,证券市场的外国公司不多,到2003年2月底,香港证券市场外国公司数量仅为9家,新加坡为63家。还有一种纯粹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记账服务的金融中心,这类金融中心一般不发生实际的金融活动,具有严格的保密规定和税收优惠,对各种资产和收入几乎不征税或征很少的税,只要交纳少数管理费即可开业,没有金融管制,各类金融机构多是“空壳机构”。目前这类金融中心主要包括巴哈马、百慕大、开曼、巴巴多斯、安圭拉、维尔京群岛、安的列斯群岛、波多黎各等。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与运营效率看,不同模式与规模的国际金融中心存在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上。有的金融中心得到了稳妥的发展(如伦敦),有的却正在衰落(如东京)。有的在由区域性金融中心向全球性中心转变中遇到各种问题(如新加坡)。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有政府政策推动失误和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金融中心本身演化模式与路径选择的原因。因而,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能不认真考虑目标模式的选择与路径安排。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看,既有供给推动型,也有需求拉动型,既有自然形成型,也有政府推动型。但是,无论哪种金融中心的建立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更要有充足的资金需求。如果没有战后欧洲对美元的巨大需求,伦敦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不可想象的。同样,60年代跨国公司在亚洲的发展也为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我们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最终目标模式应该选择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从制度设计上要服务于国内市场的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原因如下:1.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充足的资金需求,具备建设成为资金供给推动型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广阔的金融辐射地,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需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到2001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954.6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45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39万家。中国2002年吸收外资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2002年上海合同利用外资105.76亿美元,从1998年到2002年上海累计利用外资达342.9亿美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现已有18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上海,其中属于世界500强企业的有62家,占全国总数的40%,预计2005年进驻总数可达250家左右。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强大的资金需求,而目前世界经济低迷,正处于低利率期,国际上存在大量寻求稳定投资场所的闲置资金。欧洲央行2003年4月3日决定将其主要贷款利率保持在2.50%的水平,伦敦金融市场5月1日8个月的LIBOR利率仅为1.3575%,日元12个月的LIBOR利率仅为0.09375%。香港9个月期同业拆借利率5月1日仅为1.6875%。美国也是连续多次降息,国际上存在的大量闲置资本需要一个安全、高回报的投资场所。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特别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截至2002年6月,中国在境外投资设立的非金融类经营机构达6758家,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投资平均增长率均达50%。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估计,中国200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达到270亿美元,5年内将出现对外投资的热潮。从中国近些年对东南亚投资年增长率达60%以上就可看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从国际贸易看,2002年全国实现进出口总额62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上海200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26.5亿美元,5年后将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国内提供便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2.上海目前缺少建设成为资金供给推动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伦敦当初有充足的欧洲美元存在,新加坡有亚洲美元存在,而巴林则有充足的石油美元做依靠。上海目前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资金来源恐怕集中于周边国家外汇储备、跨国公司和国外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但外汇储备管理安全性、保密性是第一位的,在上海金融制度没有真正完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没有真正完备,以及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没有国际化之前,特别存在外汇管制的前提条件下,指望周边国家外汇储备大量进入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在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既有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有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如香港已经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国际银团贷款中心、世界四大黄金交易市场,黄金年交易量达250—300万盎司,1994年底180家持牌银行中有148家外资银行,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新加坡目前是最大的亚洲美元市场,东京的日外汇交易额已经达到1600多亿美元以上,1981年时的年交易额已经达到一万亿美元,其还是世界三大主要资本市场之一。上海短时间内要在资金供给上同这些金融中心竞争不太现实。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分析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分析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分析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分析目前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全国银行卡中心、黄金交易中心先后落户,票据市场也具雏形,拥有全国最大的住房抵押市场。由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和商品期货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至2002年底,上海市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已有54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达73家。可以说,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名符其实的国内金融中心。但是,上海目前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差距仍然明显,主要有:1.国民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仍偏低,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不够。上海目前的经济发展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平,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408.76亿元,人均达4900美元,高居全国之首,但与香港、新加坡等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目前的经济发展绝对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明显不够。目前上海的GDP绝对水平只是香港的约36%,新加坡的约65%。从国际化程度看,新加坡的跨国企业多达3500多家,香港也是3000多家,而上海截至2002年12月入驻的跨国公司仅184家,不到香港、新加坡的10%。从国际贸易绝对额看,2002年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分别只是香港、新加坡的26%、35%和43%、54%。尽管目前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达到207%,与香港、新加坡差别不大,但上海有中国内地庞大的经济体系为依托,提高上海口岸的进出口水平有香港、新加坡无法比拟的优势。表表表表1::::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化程度的国际比较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化程度的国际比较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化程度的国际比较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化程度的国际比较(2001年年年年)地区GDP(亿人民币)进出口总值(亿人民币)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中国95933.342193.344%23%21%其中:上海4950.845020.47101%44.9%56.1%香港1355730694226%104%122%新加坡761122248292%142%150%注1:香港、新加坡数据按当地货币与人民币汇率折算而来;2: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公报。表表表表2::::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金融中心贸易状况比较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金融中心贸易状况比较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金融中心贸易状况比较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金融中心贸易状况比较(百万美元百万美元百万美元百万美元)进口量出口量地区19981999200020011998199920002001上海198182935533269187992535227623香港18450318040321476120313317399017474203716191837新加坡104751111200134661120461109936114900137939126455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新加坡商业部网站。从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看,上海2001年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为13,84%,虽然要略高于新加坡,但与香港相比仍显不够。上海2001年第三产业产值2510亿元,与GDP比重50.7%,要低于香港、新加坡目前的水平。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至少应实现金融业与GDP比例达到20%,与美国目前的水平相当,第三产业与GDP比例在60%以上。表表表表3::::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比较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比较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比较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比较(2001年年年年)地区金融服务业/GDP(%)第三产业/GDP(%)上海13.8450.7香港22.686.5新加坡11.7564注1:香港包括金融、保险、地产与商用服务;2:资料来源于各政府统计年报。表表表表4::::2000年沪苏浙三省市主要工业行业及相对规模年沪苏浙三省市主要工业行业及相对规模年沪苏浙三省市主要工业行业及相对规模年沪苏浙三省市主要工业行业及相对规模(单位:%单位:%单位:%单位:%)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化纤制造业(18.9)纺织业(24.0)皮革及羽绒制品业(17.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1)化纤制造业(23.3)服装业(17.4)文体用品制造业(13.5)普通机械制造业(22.8)纺织业(17.0)木材加工业(12.5)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18.2)化纤制造业(13.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4)服装业(17.6)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