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前半部《牡丹亭》简介:《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是一部文学史上及剧坛上极有名的巨著。作者汤显祖,明朝江西临川人,才华绝代,学识渊博,借古代的传说为故事梗概,发展成五十五出曲折动人的戏剧。剧中的女主角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伤春,因梦生情,寻梦不得,为情而死,死后三年,又因情复活,虽然离奇荒诞,却足以说明「情」的感人力量。全剧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反动本质,批判了程朱理学,表现了明代妇女对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渴望,歌颂了青年叛逆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斗争。《牡丹亭》主旨《牡丹亭》作者汤显祖作者简介: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若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是明代最杰出的戏曲家。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又称《牡丹亭》、《金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昆曲小知识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注意:昆曲《牡丹亭》的戏剧十分有名,但《牡丹亭》的文体应该是明传奇。本文选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写的是杜丽娘被充满生机的大好春光所吸引,私自跟丫鬟离开深闺到后花园欣赏春景。在游园过程中,丽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从而萌生了冲破封建礼教牢笼,追求自由爱情的强烈愿望。该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曲文典雅清丽,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有着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游园》简介《游园》共六支曲子,前三支写出游前,后三支写出游后及出游回归。通过杜丽娘游园时对周围景物的感受所发出的各种感慨,使读者看出封建礼教对青年女子的毒害之深,束缚之严。同时通过杜丽娘对封建家庭给她规定的生活道路不满的思想情感的发泄,以及她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反映了青年女子冲破封建思想樊笼的愿望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游园》整体把握【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乱煞年光遍:到处都是眼花缭乱的春光。贴:贴旦,次要女角。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昆曲《西厢记》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昆剧行当【绕地游】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在小小、深深的庭院中站立,觉得遍地是撩乱人心的春光。那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未做完的针线活抛在一边。你为什么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呢?杜丽娘在游园之前被春光吸引所生发的感情。思春曲,抒发自己清晨醒来百无聊赖的情绪。唱出了少女的苦闷、彷徨。【乌夜啼】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贴着宜春髻子,恰凭栏。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添香。镜台衣服在此。【乌夜啼】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过渡说明,既写情态又写心情。抒写杜丽娘的情怀,集中在一个“闷”字上。【步步娇】袅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没揣:没想到。菱花:镜子。彩云:指发卷。【步步娇】,这飘飘悠悠的晴丝吹到了安静寂寥的小院里,随着晴丝的飘来,那游丝一般的春天,也悠悠来到杜丽娘的眼前。隔一会儿,才整理头上的装饰,没料到那镜子把我半边脸偷偷照进去了,惹得我急忙躲闪,把美丽的发卷也弄歪了。怎么能走出闺房而显露在外呢?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迎春曲,写杜丽娘步出香闺的娇羞。写出少女对春光的向往、矜持和自我欣赏。【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翠生生:言色彩鲜艳。出落:衬托出。茜(qiàn):茜红色。艳晶晶花簪八宝填:镶嵌着各种宝石光闪闪的簪子。八宝:泛指各种珍宝。“八”是概数。填:镶嵌。爱好是天然:暧昧是天性使然。三春好处:比喻自己青春美貌。【醉扶归】你说我穿着绛红色的裙衫多么艳丽光彩,颈上戴的宝石锒嵌的花簪多么光彩夺目,可知爱美是我的天性。恰恰这美好的春天却无人赏识。杜丽娘纵然有沉鱼落雁之美,羞花闭月之貌,这青春之美又有谁来赏识呢?杜丽娘沉浸在华美服饰和惊人丽质的自我欣赏之中。伤春曲,是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感叹美貌无人欣赏,青春将逝的悲伤。【皂罗袍】(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镜屏人:闺中人。梅兰芳《皂罗袍》唱曲欣赏【皂罗袍】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杜丽娘观看园景时由喜转悲,由叹转怨的情怀。面对美好的春光,青春已觉醒的杜丽娘性格发展,表现了追求幸福的苦闷,仍是一首伤春曲。作者通过场景的变换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嚣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残垣”的荒凉颓败,在极不协调的对比之中,寄寓了深沉的伤感。【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túmí)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啼红了杜鹃:开满红色杜鹃花。【好姐姐】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晚春的的游丝如烟似云。牡丹虽有天姿国色,可春将归去,它还没开放。悠闲的注视着,那成双成对的莺燕歌声婉转,话语缠绵,是何等快活。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哀怨之情。大力渲染了春天的美丽。抒发面对花鸟而产生的惆怅和悲伤,由花鸟而及人。【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缱。缱(qiǎn):留恋。【隔尾】“既然春香看不够,就由她留恋吧!可就是观赏遍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也是白搭,倒不如兴尽回家去消磨诗光、打发日子。”杜丽娘观景后的烦闷心情。在一阵无可奈何的“枉然”的哀叹中结束了游园,使杜丽娘内心的情感痛苦从向往和自悲自怜中幡然猛醒而达到饱和,为下半出《惊梦》作了铺垫。《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杜丽娘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一)苦于幽闺,乐于梦境: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的觉醒。杜丽娘对“清”的追求显然是以“欲”——“情”,蕴含的个性解放精神,更具时代色彩。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二)因情而死,为情再生她经历了由梦怀情、因情而死、由情复生的过程。“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杜丽娘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正是作者在《题词》中说的那种“至情”,表现出“情”可以使人出生入死、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三)捍卫爱情,勇于抗争。还魂后回到现实世界中坚决捍卫保护自己的爱情婚姻。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和浪漫婚姻,是作家美好梦想的闪光。主题上: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梦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复生。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人鬼结合,最终人间结合。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牡丹亭》的文化意义一、以情反理;二、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三、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