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信息、金融中介与公司治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对称信息、金融中介与公司治理姓名:林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温小霓20040101不对称信息、金融中介与公司治理作者:林凤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童牧关系型融资研究2004随着金融中介理论和金融体系比较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投融资行为和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信息不对称范式下,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分显得过于粗糙,无法解释许多复杂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将金融体系简单地区分为银行主导性和市场主导型,也显得过于简单.该文研究的是与这些融资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融资方式——关系型融资.该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微观入手,先从信息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关系型融资的本质特征,再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研究关系型融资制度与其它相关制度的相互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进行融资制度的比较分析.在这样一个整体框架下,该文的研究不包括导言共分为6章.第一章分析了关系型融资理论与金融中介理论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信息不对称下的筛选和委托监督等信息生产行为的重要性.并指出,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框架下,私有信息生产正是关系型投资者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第二章在信息不对称的框架下,分析了关系型债权融资的特点和信息生产机制.通过模型分析,该章从多个层面对关系型融资和公开市场融资进行了比较,并最终以企业成长周期为路径展示了关系型融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私有信息生产,关系型融资为高风险和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途径,并为企业将来进入公开市场融资提供了必要的信号显示机制.第三章以天使融资和创业资本融资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关系型股权融资的内在机制.关系型股权融资将关系型融资技术与股权融资的收益结构和治理机制结合起来,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融合资金融通、相机治理、管理支持和退出机制的支撑平台.第四章通过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以投融资双方的行为决策入手集中探讨了关系型融资中的融资关系.融资关系的长度和多重性刻画了关系型融资中的关系特征,相关的最优决策反映了投融资双方在不同制度环境下进行的成本收益分析.第五章研究了关系型融资中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关系型融资制度的特征.与关系型融资过程中的信息结构相一致,金融域和企业域内都需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该章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关系型融资制度.在关系型融资下,相机性的治理结构是与意会式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结构和私有信息的生产方式相协调的制度安排.关系型融资方式、相机治理结构和其它互补性制度构成了内在协调的关系型融资制度.而关系型融资的制度边界及其变化反映了不同金融体系的特点、相互间的区别和彼此融合的趋势.第六章作为全文的总结.2.学位论文姚飞不完备契约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研究2004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等因素,是产生银行金融中介的环境条件.尽管商业银行的产生即是对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回应,是有助于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一种机制,但这一机制本身会派生新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的储户信心问题以及商业银行在筛选和监督借款者时的低效率问题都会使得信贷风险有不断产生和积累的可能.所以,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防范措施,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的信贷风险是指狭义的信贷风险,即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或逾期不归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学者们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探讨中,提出的多是一些针对如何化解不良贷款的操作性建议,这些建议是治标性的而不是治本性的方法.该文在结合贷款流程分析信贷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要突破以前的被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银行应积极地在事前就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有效解决信贷活动中存在的信息沟通不畅和激励矛盾.信贷交易离不开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作为规定借贷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是保障信贷交易进行的基本工具.借贷契约就为银行如何实施这种风险的事前控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然而契约是不完备的,借贷契约也不例外,信贷风险也就客观存在.同时,契约的不完备性取决于交易双方描述交易的能力,借贷契约的不完备性为改良和优化契约提供了空间.所以要达到在事前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需要设计不同机制以降低契约的不完备性.全文即是遵循以上宗旨展开的.该文前两章首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及传统控制手段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指明要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进行创新,并提出了信贷风险事前控制的新内涵和意义.该文的第三章,从不完备契约理论以及信贷风险和借贷契约的关系入手建立了分析问题的理论平台,指出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事前控制的结合点——借贷契约.该文的第四章,首先重点分析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银企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接着对信息甄别和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第五章是该文的结论,也是该文的结尾部分,在前几章基础理论和机制工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解决银企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契约控制对策及相关补充措施.3.学位论文马丽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中介2004该文着眼于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研究金融中介的角色与功能,探讨金融中介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分析金融中介演进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现状,研究金融中介未来的发展趋势.该文的研究工作在对金融中介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金融中介的定位和功能分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金融中介在金融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的存在促进了社会融资的顺畅进行,推动了实体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伴随经济的发展及金融活动的深化,金融中介的角色得到拓展,其功能也得到延伸.金融中介的功能从最基本的便利支付结算、数量和期限转换逐步拓展或延伸到降低交易成本、风险转移与管理、改善不对称信息、降低参与成本等.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各类金融中介的特征,探讨了金融中介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的作用.在分析了金融中介的定位与功能之后,该文讨论了影响金融中介演进的各种因素.在研究了影响金融中介演进因素的基础上,该文接着讨论了金融中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落脚点,该文详细考察了中国金融机构历史变迁中的主要阶段和过程,探讨了其发展中的特殊性.4.期刊论文林凤.温小霓不对称信息、公司治理与金融介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1)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框架,本文基于不对称信息角度,提出金融介入公司治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的一种较好选择,分析了金融介入公司治理的理论动因,并提出了促使金融中介积极介入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5.学位论文庞波银行融资体制的国际比较和中国资金要素配置体系重构2006金融系统的资金集聚和资源配置功能对于经济体系的持续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自身效率的改进成为经济学金融理论研究中核心的问题。因而,如何分析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存在、变迁对于经济增长的相关影响,金融活动引起的要素配置和收益分配状况的变化,以及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具有的脆弱性问题以何种传导机制导致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危机等课题,都是当代经济学各个分支、学派所关注和阐释的重要方面。本文讨论的侧重点主要是银行金融体系在要素市场中所起的资源配置效果,并可进一步地简化为市场化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融资处理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实际效果。系统地梳理了经济理论中对余融中介作用的分析;对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中介主导型的余融体系的效率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从金融发展史和制度经济学等角度考察了银行金融体系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国别分析方面,按照发达市场国家金融制度演进的次序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实际绩效进行了全面又突出重点的介绍;在考察经济一体化对金融体系的综合影响时,分别从要素市场均衡化、跨国资本流动和资本外逃等角度分析了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会要素配置的实际效果;在中国的经济转轨和金融体系的制度演进上,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对多重目标下的中国金融体系重构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中阿罗-德布鲁的竞争性市场一般均衡模型,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家庭和企业完全可以依据市场价格信号和自身效用偏好,解决资金要素的流动配置问题,它们是市场中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直接提供者和参与者,也就是说在一个完全的理想的交易市场上实现了个体最佳的多样化组合以及帕雷托配置效果。然而这一结论却不能解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产生、衍化至今且重要性日益提高的客观经济现象。之后科斯对于市场经济中交易成本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莫迪利亚尼的跨时消费/投资模型的提出,才为金融中介存在找到了理论的支持。在交易成本、跨期交易平滑、行为分析、不对称信息和企业组织理论等经济理论研究角度对一般均衡分析的修正,提供了金融中介改善资源配置效果的理论支持,货币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供了另一个分析经济增长和控制金融稳定的分析角度,1990年代以后,基于金融功能观点的理论则以微观作用的角度作为出发点重新审视了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的绩效和重构问题。一般经济理论对金融中介的分析是以产权界限清晰、市场信号有效为前提的,对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并不适用,1970年代起,对发展中经济的金融深化和金融结构演进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成果,金融深化的理论和政策实践在不同发展中国家得到了迥异的效果,检验分析部分验证了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但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效率改进却体现出了差别显著的路径依赖特点,同时,更多的分析显示出在金融深化和自由化过程中次序的重要性。目前还缺乏完全适用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并且没有副作用的金融自由化经验。发达市场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性金融系统的差异,以及两者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比较、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等都是金融理论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二十多年来,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文在论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金融发展史、社会、法律、企业文化等不同影响变量再次对这个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得到缓解的同时,金融体系的脆弱化倾向却有所加大,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本国货币当局监控能力和整体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反应滞后,其实体经济固有的二元化不平衡特点进一步增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转轨的原计划经济国家的金融中介发展过程以及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契合性给了我们最新的例证,金融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战略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变迁都是分析的极好材料。伴随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传统的金融分析理论和货币政策工具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从国际间制度整合与政策协调、跨国界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以及资本外逃等角度,从另一个角度对金融和经济增长、稳定关系的分析进行扩充和延伸。对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果的分析最终要和中国金融改革契合起来,总的来说,中国的资金配置体系体现了和宏观经济市场化的一致性,实证数据验证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金融体系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相对滞后,使得本文可以从另一个相对独立的角度阐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路径和次序问题的理解。6.学位论文李松涛风险投资微观机制与宏观环境的经济分析2003风险投资作为二战以后的一种新兴金融中介,在美国经济连续9年增长的示范效应下,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巨大作用,为世人所重视。而新经济泡沫的崩溃,也使我们对风险投资的理解更加深入。论文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环境两方面对风险投资进行经济分析,目的是分析新经济和风险投资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的相关建议。论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以不对称信息和新制度经济学为主线,从微观上分析风险投资的本质和运作特点。新制度经济学指出,在有限理性和不对称信息下,缔约双方签订的是不完全契约,要求事后的相机抉择,这一特点在风险投资的融资和投资过程中贯穿始终,是风险投资合约具有独特性的本质原因。另一条线索以技术经济范式的演进、制度变迁的比较和经济史分析为主,在宏观方面对新经济模式的本质,它与风险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