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革命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题记:沂南县地处沂蒙根据地中心,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山东省政府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于该县古镇青驼寺,并涌现出“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先进英模人物……临沂市委书记李群说过,沂蒙革命文化具有广泛影响,全市现有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处,沂南县就有3处。这些教育基地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精神财富,也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利条件。红色文化不仅是沂蒙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和井岗山文化、延安文化一样都是革命老区特有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沂蒙的传播和实践,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及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历程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是沂蒙特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沂南县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一大批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为红色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旨的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沂蒙具有着十分典型的意义。早期红色文化在沂南的传播沂南县是早期共产党人在沂蒙活动的地方之一。1923年,在上海大学就读的沂南苏村镇门家庵子村进步青年刘鸣鸾,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每回乡省亲便传播马克思义,如共产党机关报《向导》周刊,就是他带到沂南的。1927年春,在沂南一批土生土长的进步知识分子,也相继接受共产主义,加入共产党。如苏村镇北良水的杜润芳、依汶乡朱家里庄的朱寿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沂南的面貌也就焕然一新了。到1928年,苏村和朱家里庄这两个地方成为共产党人活动的基地并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同时,这两个地方,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特别是在苏村镇一带,在司马村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这在沂蒙山区是屈指可数。组织起来的农民们拆庙宇、砸神像、剪辫子、动员妇女放脚,不仅如此,他们还打击土豪劣绅、惩治为富不仁、斗争恶霸地主、带领农民抗捐抗税冲击国民党沂水县政府。在苏村镇一带,广大农村一切权力归农会,地主阶级们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司马村地主徐鼎新拿350块大洋到农会说:“我捐上点钱,也入会吧?”他被农民嘲笑了一顿,灰溜溜地离开了农会。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提高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过程。通过农民运动,红色的文化深入宣传到广大农村。为抗日战争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沂蒙红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29年夏,中共沂水县委遭破坏,县委书记朱寿年和一批共产党人被捕,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壮烈牺牲,沂南的革命处于低潮。但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战友的血迹,继续顽强战斗,党员徐海萍、贺百珍、秦鸿钧以对党坚定的信念和忠诚外出找党,在历尽艰难后终于和党取得了联系。贺百珍1942年在哈尔滨为保住党的通讯密码被日寇丢进硫酸池中杀害,徐海萍1943年在冀中积劳成疾而牺牲,秦鸿钧(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原型之一)在上海于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杀害。他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为红色文化增添内容的一生。先进文化,不仅造就一代人,同时也改造一代人,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如徐相南的父亲徐丁谊,原是老同盟会员,在儿子领导农民运动的同时,他也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思想上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在儿子牺牲后,他把儿子的遗体放在一个闲院子里不埋,并发下誓言,“共产党不胜利,就不给儿子出殡”。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以先进文化武装的共产党人必将取得胜利。尽管这个胜利还十分遥远,但这一天必将到来。他以坚定的信念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把三个不满16岁的孙子送给八路军。并动员两个外甥参加抗战。1940年,大孙子牺牲后,老人以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老人写下了“对面灵山存八宝,一家五抗无限乐,抗战到底”的春联。1947年,沂南县委为徐相南出殡下葬后,老人走完了他漫长的人生。在徐丁谊老人身上,不仅表现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这一沂蒙精神的主旨的红色文化,而他本身同时也为这红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正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实践不仅唤起民众,使沂南的农民运动在沂蒙红色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为抗战时期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完善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红色文化在沂南的形成与发展“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具有着光荣传统的沂南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便积极地置身于民族的解放之中。从1938年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沂蒙腹地沂南县岸堤镇一带,从此拉开了创建沂蒙根据地的序幕。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到1940年8月,山东全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的召开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沂蒙根据地创建的完成和沂蒙根据地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以岸堤、孙祖常山、依汶为沂蒙中心区内,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分局、战工会、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鲁中区党委等各群团机关均集于此地,从而在沂南境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敌后抗日战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沂南县也成为中共山东分局的直属县。正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红色文化能以在以沂南为中心的区域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各抗日团体,在沂南境内派出大批的工作组、工作团及文艺宣传队,并创办抗日小学、冬学夜校、青年识字班,在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的同时,把红色的革命文化迅速而广泛地传播,而另一方面,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与国民党政府及军队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徐向前元帅看见房东老人穿得单薄,便脱下自己的大衣送给老人,吃了房东一个地瓜也要照价付钱。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使得党和人民建立了鱼与水、血与肉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普遍的广泛的和深入民心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已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在根据地内,不论妇孺老幼纷纷起来投身抗战,有许多村庄青年人几乎全参加八路军。如朱家里庄村、石泉村,在1938年秋冬就出兵各一百余人,成为当时抗日模范村,朱家里庄村的杨次章家一下就有三兄弟全部参加八路军。刘家店子开明绅士刘佛像也毁家纾难,拉起200多人的队伍交给八路军。还有许许多多的妇女和儿童,也纷纷走出家门投身抗战,如“沂蒙母亲”王换于,在1938年50岁的时候,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当徐向前元帅指挥的孙祖战斗时,许多妇女和老太太就主动地参加支前,她们冒着炮火到阵地上送水送饭,给战士们莫大的鼓舞,支前的民工田大,在关键时和战士们一块推倒石墙,砸死三个日军,立了大功。1940年7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沂南东高庄创作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不仅仅喊出了根据地人民的心声,同时也是红色文化发展的概括。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明确地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的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可以这样说,在根据地内红色文化的形成,也是抗战的总动员,正是红色文化的总动员,使得人民充分地发动起来,从而为迎接艰苦抗战岁月的到来直到打败日本侵略者及消灭蒋家王朝,做好了文化和思想的准备。红色文化在沂南的丰富与完善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得以形成,而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伴随着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沂蒙根据地,从一开始创建,便处在日伪军的包围之中。从临沂到沂水、蒙阴到临沂及北部泰石路三条公路上,敌人碉堡林立,对根据地层层封锁,除此之外,一次次治安强化运动,一次次大规模的“扫荡”,“蚕食”,从而形成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封锁和进攻。为粉碎敌人的“扫荡”封锁,保卫和发展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共产党人和八路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战胜了空前绝后的困难,保卫和发展了根据地。正是在这艰苦的年代中,沂蒙儿女以朴素而崇高,平凡而伟大的行动,把沂蒙精神的主体、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表现得淋漓尽致。1943年冬天,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普通农村妇女明德英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当时明德英见伤员流血过多昏了过去,就毅然将自己的乳汁灌进了伤员的嘴里。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她那普通而又伟大的壮举,和战士们在战场上拼杀,没有质的区别。在这里,沂蒙精神从甘甜的乳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有“沂蒙母亲”王换于,这位1938年50多岁入党的老人,从一入党后,便把她后半生的精力和全部心血无私地奉献给党,她们家,曾是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部等高级机关的所在地,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等高级领导常住她们家,为了照顾好领导干部,她一天做七八次饭还不黑天。她创办的战时托儿所,历时数年,她抚养的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的儿子陈小聪及胡奇才将军的儿子等40多个孩子都健康地成活了,可她却有亲骨肉因照顾不周而夭折了。在1941年冬,日军5万人的大“扫荡”中,她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护了大众日报社的工作人员白铁华,卖掉了赖于生存的土地,厚葬了烈士陈若克。她每当附近发生战斗便和儿媳张淑贞就要穿几身衣服到战场附近,去收容掉队的干部战士,为他们化装,然后再送他们归队,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穿七八身衣服。连儿子儿媳的衣服都给穿完了。其中几次差点被搜山的日军抓去。为了使藏在山里的干部战士能吃上饭,每到天黑,就要煮上一锅地瓜,半夜同志们进屋后,总是先到锅里去找吃的,每次看着孩子们吃得又香又甜,她总是心疼得直掉泪,临走时,总是要孩子们多带一点,一个冬天下来,她家三窖子地瓜全吃没了,到了春天,连种子都没留下。在王换于身上,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当然,红嫂和沂蒙母亲仅是作为典型的代表,作为群体意识的沂蒙精神是由沂蒙儿女这一群体表现的。仅1941年冬的大“扫荡”中,在沂南的北大山、大青山、五彩山、孟良崮,群众就掩护了山东纵队的总医院、一所、二所、三所、五所等大批的伤病员,仅艾山前后五六个村庄,就掩护了2000多伤病员和机关干部。为掩护伤病员和机关干部,民兵英雄徐梅山不仅率民兵60天作战70多次并以爱赠分明的立场亲自镇压了叛变投敌的亲姑家表哥。依汶乡五空桥的刘世矩,被敌人三次按到铡刀刃上,也没说出一个字,张庄镇石麦亭的村长,为保护伤员和公粮,被日军活活地烧死。依汶乡滑石崖村高乃贞一家,就掩护了18个伤员和抗日干部,高乃贞的母亲,为掩护伤病员,故意引开了搜山的敌人,最后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这个仅有4户人家的小山村,在抗战中,就掩护了50多位伤病员。还有鲁庄乡的范桂军,就是在敌人枪口下,把八路军伤病员当作自己的丈夫掩护下来。同时,还有许许多多从敌人的刺刀尖上,枪口底下冒着生命危险去认丈夫、认儿子的动人事迹。还有儿童团长刘乃斌率领儿童团员下到冰冷刺骨的汶河当中,在敌人快要到来时,撤掉了敌人扫荡时架起的便桥,使敌人不能过河扫荡。正是沂蒙儿女这一伟大的群体,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朴实而伟大的行动,使得沂蒙精神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得以发展和完善。沂蒙精神含有丰富的内容,因而她的组成具有着全面性和完整性。1941年冬和1942年冬,日军对沂蒙根据地的大“扫荡”,使根据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沂蒙根据地(沂南县)这个不足20万人的地区,青壮劳力被抓1万多人,房屋被烧四分之一,耕牛牲畜大部被抢,生产生活资料大部被毁,根据地进入了空前困难的时期。为了渡过难关,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如省长黎玉在横河村亲自带头拉犁,开展生产自救,各级领导也率先垂范,县委书记王介福就带领机关干部开荒70多亩,开设了工副业项目,不仅改善了生活,同时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人民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面战斗,一面生产。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