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析:沙漠是生命的禁区,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拒绝生命的环境里依然顽强地生活着一些勇敢的动物,骆驼就是最突出的。本课以骆驼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骆驼的生活习性和长相特点,了解骆驼与人类发展问的密切关系,通过创作骆驼的形象特征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骆驼的生活与劳作、骆驼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感受骆驼坚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2过程与方法:观察图片,了解骆驼的主要外特征;欣赏分析不同艺术作品中的骆驼形象.学习简化、夸张、变形、概括等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作品中蕴涵的精神。3知识与能力目标:尝试用泥塑的方法捏制有特色的骆驼形象.在动手过程中,领会骆驼的内在精神,提高学生的表现、创作能力。教学准备:课件、黏土、泥塑工具、范作等。教学过程:、吟诵诗歌,导入骆驼美名。在轻柔的背景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茫茫沙漠、沙面上拉长的影子、沙漠中行走的骆驼,并旁白:茫茫戈壁上,黄沙漫漫,远远地走来一头骆驼。仰着头,镇静的目光,安详的步伐,是怎样的一种从容。它走啊,走,驮着生的希望,驮着艰难的使命,从容稳重笃定,没有怨言地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这首诗的名字叫《沙漠之舟》,它赞美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的骆驼形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沙漠之舟》(教师板书课题)。二、观察图片,了解骆驼特征。1骆驼的生活习性。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忍受日间高温.又能耐受夜间严寒呢?诘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骆驼生活习性。骆驼身上厚厚的驼绒和坚实的皮层能防止日间的强光,抵御夜间的严寒。骆驼头部长长的睫毛和能开闭的鼻孔能防止沙尘暴时沙粒的进入和回收肺部排出气体中的水分。骆驼高高的驼峰中厚厚的脂肪能让它不吃不喝在沙漠中行走半个月之久。骆驼脚底扁平、肉厚而软,不至于全部陷入沙中,十分有利于在松软的沙地上行走。2比较骆驼的长相特征。课件出示骆驼家族中的两个成员单峰驼和双峰驼,比较它们的长相特征。相同点:身躯高大、四肢细长、蹄大如盘。不同点:单峰驼一一个驼峰,体型小双峰驼一两个驼峰,体型大3出示儿歌,小结骆驼的长相特征。头像绵羊颈似鹅,身体庞大背座山。四肢细长脚掌厚.耐饥耐渴驮重物。4骆驼的动态特征:蹲着、行走、低头、回首……三、欣赏名作,感受骆驼魅力。教师导语:骆驼不怕酷热严寒,不十白饥饿干渴,在茫沙漠中艰险地行走着,为人们输送着物品,它不仅成了两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功臣。也是历代艺术家们笔下描绘的对象。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两件雕塑作品,品味此中的艺术魅力。1《骆驼乐人》(唐三彩)(图1)①作品简介:《骆驼乐人》又名《骆驼载乐俑》,1956年陕西西安墓葬出土。骆驼昂首朝天,张口嘶鸣,立在长万形踏板上,身施淡黄色,颈部和前胯带有几条赭色斑纹。背上铺有圆形垫子,边饰蓝彩,垫上置支架,架上搭一平台。罩长方形毛毯,毯边呈浅蓝色,中间刻画菱形纹,施萧、绿、蓝、白色。七个男乐手持萧、笛、箜篌、琵琶、排萧、笙等乐器,面向外盘腿坐在平台四周,在全神贯注地演奏.中间站一丰盈的长袖舞女,边歌边舞。②艺术特色及意义:这件作品造型新颖,独具匠心,是唐三彩中的精品。且骆驼背上的乐手既有唐人,也有当时西域的胡人,乐器则完全是西域一带的.充分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2韩美玲的雕塑骆驼(图2)对比欣赏韩美玲的雕塑骆驼与实物骆驼之间的区别。小结韩美玲先生的这件作品抓住了骆驼的主要特征,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概括等艺术手法,删繁就简,更好地表现了骆驼的坚韧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3课件展示一组骆驼艺术作品唐三彩骆驼俑系列,韩美玲骆驼雕塑系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骆驼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艺术思维,为下一步的创作积累视觉素材。四、实践操作,表现骆驼形象。1教师启发学生尝试表现骆驼的泥塑方法。①泥板法:用泥板法借助麻布、沙粒等实物拍打卷制出骆驼粗糙的皮肤。②挖空法:用整块泥直接捏塑出骆驼形象,然后挖空骆驼身体,再用牙刷、丝瓜筋等压印出骆驼粗糙的皮肤。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作业要求:①抓住单峰驼和双峰驼的主要特征,用搓、拍、挖、贴、刻等泥塑方法塑造骆驼的形象;②适当运用简化、夸张、变形、概括等表现手法捏塑骆驼形象,力求作品造型新颖,富有创意;③可两人以上合作捏塑骆驼与人物,或独立捏塑骆驼。3作业展示沙漠之舟。可围绕如下几点评价作业:①能否抓住特征将骆驼的形象生动有趣地制作出来;②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之处;③能否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可取之处,点睛之笔。五、情感升华,学习骆驼品质。结束语:骆驼具有吃苦耐劳、任重道远的精神,它是历史的见证,丝路的功臣。让我们学习骆驼精神,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