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方言中的合音词我们能说“墙上有个小孔”,也能说“墙上有个小窟窿”,因为“孔”就是“窟窿”,“窟窿”就是“孔”。“孔”读作kónɡ(本文拼音、标调均为沛县方音),“窟窿”读作kǔlonɡ,也就是说,“孔”的读音恰恰是由“窟窿”一词前字取声母、后字取韵母相拼而成的。像“孔”这样的单音节词,我们把它叫做合音词。这种合音词在沛县方言中是很多的,现举出一些实例,供读者欣赏。必须说明的是,方言中有许多写不出的字,那只好用同音字代替了。滚(ɡún)——轱轮(ɡúlun)。在沛县方言中,“轱轮”是动词,是“滚动”的意思,例如“皮球轱轮到桌子底下去了”。如果作名词,则是指“轮子”,但后面必须加“子”说成“轱轮子”,或者加以儿化说成“轱轮儿”。《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轱辘”(ɡúlu),读音已有些变化了。梗(ɡénɡ)——格崩(ɡēbenɡ)。在沛县方言中,“格崩”就是指草梗,如“牛吃草只剩了些格崩儿”。坑(kěnɡ)——坷熥(kětenɡ)。“坷熥”在沛县方言中指小坑小洼,如“路上净些洼坷熥,车子不大好走”。泡(pào)——扑燎(pǔliɑo)。指皮肤受烫伤或灼伤等而起的水泡,如“他的胳膊叫开水烫了几个大扑燎”。烘(hǒnɡ)——忽脓(hǔnonɡ)。指水果等熟透了或因搁置时间长而变软,有句俗语“吃柿子单拣烘的捏”。“烘”就是“忽脓”。再如“瓜搁的时间太长了,都忽脓了”,“他的头叫人打忽脓了”。拱(ɡónɡ)——咕踊(ɡūyonɡ)。在沛县方言中,“拱”指身体在原地小幅度运动,如“小孩儿在被窝里乱拱”,也可以说成“小孩儿在被窝里乱咕踊”。糠(kǎnɡ)——壳央(kěyɑnɡ)。在沛县方言中,这个词是指萝卜、山芋等因失掉水分而发空,质地变得松而不实,如说“萝卜晒得时间太长,都壳央了”,或者说“打春的萝卜,糠了”,“壳央”与“糠”意思相同。咋(zá)——怎么(zénmɑ)。在普通话中,“咋”的韵母是ɑ,“么”的韵母是e,是拼不到一块去的,但在沛县人的口语中,“么”的韵母则是ɑ,zénmɑ前取声后取韵,相拼正好是zá。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么”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而沛县方言则保留了古音。啥(shà)——什么(shēnmɑ)。它的特点和“咋”相似,就是shēnmɑ相拼的结果。沛县口语中还有一个说成“zuà”的词,它是“做啥”的合音。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他的《戏剧与方言》段子里,讲到两个河南人对话:“谁?”“我!”“zuà?”“尿!”一个“zuà”使我们沛县人感到十分的亲切。沛县人还喜欢把“做啥”说成“治啥”,拼起来就是“zà”。zuà和zà表达的意思相同,实为一个词。这个词的适用范围是很广的,可惜的是没有造出一个恰当的汉字来给以表达。“什么——啥——zuà(zà)”,又构成了一种层层推进的关系,实在有趣。在沛县人的口语中,还有一个说成“niàn”的音,这里且写成“念”吧,它是“你看”的合音,常用在对话中作插入成分,如“念,你多会说瞎话,俺早晚(音zānɡwen)干过那样的事儿?”“念,叫你去你就去呗,老犹豫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