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117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一、项目定义项目名称: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项目所属领域: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涉及的主要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智能运输系统●载运工具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道路桥梁安全监测与养护二、项目背景1.项目建设意义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118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吉林大学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居国内先进行列。加强本学科的建设,增强从事前沿领域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工程智能化、现代化和实现公路交通运输高效、安全与低污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2.国际水平发达国家公路交通运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路交通运输工程智能化已成为国际公路运输科技进步的主导方向,并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如高速公路自动监控系统、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车辆导航系统等,对提高公路网交通运输效率和改善车辆运行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开展了大规模“智能运输系统”研发,将信息、通信、电子、计算机、控制等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于公路交通运输领域,建成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目前已成功地推出一批研发成果,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国外知名大学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119克利)、密执安大学等,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从事人工智能等理论模型在交通控制与路网交通阻塞检测中的应用、多方式交通网络拥挤控制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并拥有先进的试验手段,如动态网络交通流分析与控制可视化模拟系统等先进设施。3.国内水平我国正处在公路运输高速发展时期,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过2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也较快,但公路运输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配备较完善的安全、通信信息、监控和智能化服务系统的为数很少。由于交通拥挤、管理落后等因素,公路运输存在效率低、污染严重、交通事故率高等问题。如路网平均车速仅为发达国家的30%~40%,而万车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十几倍。在科技方面,近年来引进了国外一批先进技术,同时开展了多领域的科技攻关。在公路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了诸如自动收费系统、监控系统、汽车不解体诊断技术、公路运输系统网络规划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环境影响模拟等一批重要成果。科技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辆导航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专用短程通信系统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为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跨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120跃式发展,在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并启动了“十五”智能交通系统(ITS)示范工程及十项“智能交通系统”重大攻关项目,这为开展“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项目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九五”期间,通过“211工程”建设,本项目建设学科已初步建成了GPS卫星导航定位实验系统、交通监控系统、智能车辆与智能化诊断系统以及交通环境监测系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三、项目现有基础本项目内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原汽车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原运输管理工程)两个学科分别于1986年和1993年在各自领域率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了国内公路运输领域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整体实力居国内一流水平。现有教授、副教授39名。其中,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博士生导师15名。教师中有20人先后出国留学、高访或讲学,形成了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121累计培养出本科毕业生4000余名,硕士研究生144名,博士研究生43名,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国外留学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6名,毕业生受到普遍好评。“九五”期间承担并完成国家和部省级项目121项,其中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获国家级奖3项,部省级奖21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255篇。与国外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与国内本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和主要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在行业中有重要影响。实验室面积3800平方米,专用设备总值1200多万元。学校的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农机-车辆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等可为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四、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建设目标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使本项目建设学科在智能运输系统、载运工具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运输系统规划与物流管理、道路桥梁安全监测与养护等领域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承担国家与行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能力,部分领域博士生培养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项目建设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122科。重点解决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车辆与检测技术、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控制与安全、交通环境与评价、物流系统管理智能化、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的设计施工等关键技术问题。(二)主要建设内容1.主要研究方向——智能运输系统。重点研究交通流诱导系统、交通控制系统、交通安全、交通信息与通信等领域的关键理论和实施技术。——载运工具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重点研究高速智能车辆自主导航及综合保障体系、车辆的智能化检测与诊断技术、车辆行驶安全性、交通网络模型与环境评价技术与治理方法。——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重点研究区域和城市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理论方法和仿真技术;物流系统智能化、一体化及网络化技术。——道路桥梁安全监测与养护。重点研究沥青混凝土路面、新型桥梁设计及旧桥加固的设计理论、监测方法及施工工艺。2.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加强学术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者3~4名,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123中青年学术带头4~6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60%。在“十五”期间邀请国外本学科领域专家讲学8~10人次,派出青年教师出国进修8~1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0~40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0~80人次,组织国内学术研讨会1~2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1~3项。3.基地条件建设建成支撑上述建设任务的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平台,扩建交通运输实验室、车辆运行实验室、道路与桥梁工程实验室,使车辆定位与交通诱导系统、物流智能化、智能车辆和诊断、交通环境与安全性评价、道路与桥梁的设计分析等实验研究手段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五、预期效益分析形成以知名学者和中青年博士为主的学术队伍,在智能运输系统理论等主要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建设学科可形成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30人、硕士研究生80~100人的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科学研究方面具备承担国家或行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4项,国家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60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124余篇,其中被EI收录30~40篇。成为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技术依托单位之一。六、建设项目所需经费本项目建设资金总额为56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为320万元,自筹资金为240万元。建设经费用于购置仪器设备535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学术交流等25万元。本项目拟购的代表性仪器设备有:车载信息装置硬件及系统软件、网络交通流分析与控制显示系统、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测绘系统、物流自动化仓储仿真系统、物流监控调度管理系统及软件、电液伺服动静态试验控制系统等。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