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第1章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是优先发展的领域。而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又与改革、开放、发展等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以战略眼光,从全局出发,来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地位、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1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政府也确立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提出电子政务要先行,以电子政务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由此,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推动国家信息化的龙头工程,成为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内容,也成为政府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建设要从电子政务入手,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些都显示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1.1.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就是挑战之一。我国推进信息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因为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同时,我国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任务的胜利完成,将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理论篇2意义。1.信息化的涵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人类从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带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信息社会,即由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其间的转变过程,人们称之为“信息化”。信息化是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的实质是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从而建立一种超越旧的人类时代的新的文明——信息社会文明。信息化表现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狭义的信息化是指社会生产工具的信息化,即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普遍实现手工劳动和机械化操作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工具操作转变的过程。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工具、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的信息化,必然导致社会整体的信息化,由此导出了广义的信息化概念。广义的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智力工具,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大大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和活动能力,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提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从而准确、清晰地表述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信息法规政策标准等在信息化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由此,信息化过程中包含三个层面,六大要素。所谓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这个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层面是一种互动关系。所谓六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这三个层面、六大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构成了信息化的全部内容①。1信息化起码具有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一个是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巨大进步,第二个是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广泛普及化应用,第三个是由此对社会面貌、社会状态、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方位、综合性和全息性的改造。这一改造所包括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如科学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为普及化、经济的信息化、政治的信息化、军事的信息化、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文化与教育的信息化,乃至人本身发展的信息化等②。2因此可以说,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它不仅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将改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2.信息化的目标定位每个国家在其信息化发展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如美国要利用其在国力和技术上的①申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邬焜.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系统辨证学学报.第1章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3优势保持自身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日本除争取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取得领先地位以外,着重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法国除要保持其原先的国际地位外,还把保持民族文化作为信息化的一个突出问题来考虑。中国的信息化定位,不仅要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保持与国力相称的技术实力,还要把重点放在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上。事实上,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跨越式发展,其含义一是以比较短的时间和比较小的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相同的目标;二是跨过先进国家经历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重复的历史阶段,达到变落后为先进的目的。如今,我国已具备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实力,也拥有必需的人才资源,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国家信息化战略决策,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就一定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同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向更高发展阶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1997年,全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制订了国家信息化建设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本方针和相应政策。我国国务院还明确提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到2010年,建立起健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同时把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提出抓好宏观经济决策、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改善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快发展面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服务业;促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广大劳动者的信息化技能,增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抓紧制订信息化立法规划,逐步形成信息化法制体系等一系列主要任务。可见,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参与才能成功。今后,我国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方针,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要在经济社会领域,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在工业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能源交通、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推动发展电子商务,制定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推进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强国家科研开发信息系统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二是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支付、物流配送和客户服务系统,推进信息化安全保障、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建成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大力发展高速信息网,提高信息网络传输能力。三是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与网络产品和数字视听产品。四是要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理论篇43.信息化和工业化信息化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我国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把信息化放到与工业化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则上讲,信息化和工业化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断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同时,信息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并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的。(1)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差异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席丹先生曾作过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以下重要差异①。1①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从总体上讲,工业化主要解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和机械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体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俗称“手的延长”,工作对象主要是物质和能源,实现物质和能源的转换,扩大物质生产的数量和提高物质生产的质量。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等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智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繁重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俗称“脑的延伸”,工作对象主要是信息和知识,通过解决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等问题,既能在更高的层次扩大物质生产的数量和提高物质生产的质量,同时也能实现信息的综合和提高。②在发展速度及影响面上的差异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现在,经过二百多年的历史,工业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与此同时,上个世纪二战以后开始发展的信息革命更是使信息化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五十多年来,信息化所赖以发展的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呈几何级数方式增长,这段时期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超过了此前人类创造的知识总和。③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在发展模式上,工业化主要解决的是“需求导向”,信息化则是解决“脑的延伸”问题,一方面它解决“脑”不能解决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综合和智能化,以技术革命创造出新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供应导向”。“需求导向”和“供应导向”并举,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④在发展动力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发展以资本为第一推动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显现出“资本导向”的特征,技术和劳动力是次要的因素。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以技术为主要动力,以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业的进步,而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成为次要因素,显现出“技术导向”的特征。⑤在发展条件和手段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在手段上,工业化主要靠竞争来实①席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七大差异.网络世界.,2002-7-4第1章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5现,而信息化除了竞争外,合作也上升为一个同样重要的主题。工业化的观念是参与面越少越好;信息化的观念则是人人都是参与者。⑥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工业时代的经济管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物质的生产过程是流水线型的;二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垂直型的,与此相适应的管理过程是垂直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主要是受到传递手段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则为信息的多点同步传输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于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信息传输可以形成网络方式,那么建立在信息传输之上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