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大学导游词一、致欢迎词: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我叫***,大家可以叫我小*或者*导,是历史文化学院**级**专业的学生,今天有幸由我来陪同大家参观游览,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是您更深入的了解百年学府——河南大学。二、总体概述:河南大学坐落在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是河南省建校最早的高校之一。这里曾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4年,全国会试在此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此终结。它于1912年,由林伯襄先生创建,最初校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袁世凯下令组建,河南省议长陈善同推荐支持创建的,是当时国民党想带往台湾的十所高校之一。曾与当时的北平清华学堂(即今天的清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即上海交大)并列可以直接向欧美输送公费留学生。后经历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变迁,建国后又多次易名,先后历经开封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大学等阶段,终于在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0年,开封医专,开封师专并入河南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已经成为门类齐全的重点性综合大学!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如今的河南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世界大学联合会和亚太大学联合会成员。下设有34个学院(部),87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涵盖260个硕士点,18种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您现在所在的明伦校区,位于开封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校区占地面积84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从南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500米)的中轴线,意为迎接五湖四海的宾朋。中轴线博雅路东内侧有“六号楼”(博文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10座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博雅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建筑群总体构图以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浑厚典雅,美观实用。该建筑群是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2000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获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荣称号并通过了国务院的核定。三、河南大学简史: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所在地,自古就是一片教育圣地。后周和北宋时期,这里是国子监所在地。明、清时期,这里是河南贡院所在。1903年、1904年,中国最后两次会试在这里举行,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于此划上句号。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拔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1923年3月3日,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2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增加了农科和法科。1928年9月增设医科。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院,张仲鲁任校长,就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于河南信阳、南阳、洛阳,陕西西安、宝鸡等地,虽然图书、资料及仪器损失惨重,但仍办学不辍。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1946年后,设立工学院,后将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1948年6月7日,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分住怡园、狮子林后院、沧浪亭等处。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重组河南大学,任命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校长。6月,省政府派人将南迁苏州的河大师生接回开封,河南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院系调整,医学院、农学院分出,建立河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前身)、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原有的院级建制均改为系级建制。1953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两校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对河南师范学院进行调整,决定将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二院分别独立为开封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地理、外语4系。1959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校,新增物理、化学、数学、生物4系,后又增设政教系和体育系。1962年7月,河南艺术学院并入,建立艺术系;河南体育学院并入体育系;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地理系。至此,学校有中文、历史、政教、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艺术10个系。1979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增设教育系。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学校也由师范院校逐渐转变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2000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河南大学、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封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河南大学。新的河南大学是一所具有文、理、工、经、管、法、哲学、教育、历史、医学十大科类的综合性大学。2001年10月,位于开封市西区占地122.7公顷的河南大学新校区奠基,2005年建成。2008年10月17日,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四、明伦校区讲解词:来到河南大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气势宏伟的南大门。南大门建于1936年,是由刘季洪校长根据其前任许心武,李敬斋设计的校园规划蓝图修建的。大门为传统的牌楼式建筑,重檐歇山顶,灰筒瓦覆顶挑檐。大家可以发现在大门双重飞檐上各有几只小兽,它们被称为套兽。套兽在中国古代代表这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只出现在皇亲国戚,三品官员的房屋以及公共建筑之上。而河南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在它的大门的房檐上设置了五品套兽,这彰显了河大在河南教育界的尊贵地位,也使得整个校门厚重沉稳庄重大方。其实当年的南门本不是这样的,初建的南门只有这中间的主楼,2000年为迎接90年校庆,我校对外公开招标,最后由我校艺术学院师生设计的方案力挫群雄而夺标,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增加左右校门各一座,使整个建筑层次分明,天衣无缝。南门正面有河南大学四个大字,是从魏碑上拓印下来的,出自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之作。穿过校门返身观看,校门背面是柳体金书书写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3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河南大学大门于1936年建成后,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1953年,校大门背面的校训被去掉了。2002年庆祝建校9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校大门彩绘一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又重新悬挂于大门内侧。著名作家周而复校友题写的校训被镌刻在北京校友会捐赠的灵璧石上,矗立于大门通往大礼堂中轴线南端。继续往前走,我们面前的路便是博雅路,接下来大家会看到在如茵的绿草中有一尊青铜塑像格外显眼,这就是河南大学的父亲林伯襄先生。林先生是河南商城人,著名的教育家。1878年出生于河南商城县。他6、7岁就诵读经书,14岁以汝宁府试第二游泮。后抛弃举业,在亲族帮助下,于1903年创办了“明强学堂”。甲午之后,他考入河南优级师范读书,一年后又考入上海公学修业。1908年修业期满后返回故乡,在明强学堂任教。1910年。他应邀到开封,受聘为河南优级师范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他被任命为省教育司科长。后在河南省议长陈善同的推荐支持下,负责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式建立,他被任命为校长。在任的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1916年袁世凯称帝,河南为袁氏势力所把持,正直进步的林校长对这种倒行逆施极为不满,便愤然辞职离校,称病返乡,达4年之久。建国之后又受任命政府邀请,重出山林,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56年11月26日病逝于开封。继林先生之后又有许心武、查良钊、刘季洪、范文澜、嵇文甫等著名学者和教授先后主持学校工作,他们也都呕心沥血,以启山林,把预校办得生机勃勃。在此我们深深的缅怀这位河大的先驱。在林先生的左手边就是我们预校时期的校大门,。它主要采用了河北的汉白玉,山东的花岗岩和河南的青砖建成。这在当时闭塞的中原地区可谓是一大创举,也是当时河大师生思想开放的见证。大家看为什么这门上的画框都是空白的呢?其实这个大门是在2000年的时候为迎接九十年校庆仿建的,原来的已经在战火中被摧毁。由于照片上画框中的文字和图像都模糊不清了,就采取了留白的方式。这也体现了河大师生尊重历史的学术态度。再往前走就到了博文楼,也叫做六号楼,这是学校最早的中西建筑手法合璧的新式建筑,于1915年破土,1919年建成。该楼设计者武长发在时任校长李敬斋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建筑经验设计完成的。中间4层,两翼3层。中间部分,6根爱西洋巨柱贯通二三两层,门口设平台直抵二层。屋顶中部为悬山灰瓦坡顶,两翼为硬山四坡顶。底层为基座层,灰泥粉饰,二层以上为青砖清水墙,西式玻璃门窗。其屋顶、墙体对称布局,中间高两侧低,颇具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而布局、柱式、楣饰、圆券柱廊、花瓶形栏杆等又为西式建筑手法,给人以稳固厚重之感。这里曾经作为预校和中州大学的教学活动中心,也一度作为法学院教学楼和校图书馆,现在则是“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地,是教育部下属研究基地,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同时为了庆祝百年校庆,学校于9月22日在博文楼开设了“红烛业”(明清师风师德笔墨展)展厅,欢迎广大学子参观学习。1925年,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区委负责人的李大钊同志曾应邀到博文楼门前的小广场向全校师生作《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讲演,极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因此我们在博文楼西侧树立李大钊先生头像以示纪念。与六号楼隔路相望的是小礼堂,它曾是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心。在抗战期间曾被侵华日军作为河南省日军总司令部,在它面前埋有当年日军为超度战死“皇军”的亡灵塔,如今这些都成为见证那段罪恶历史的证据,时时提醒着河大学子莫忘国耻,时刻准备报效祖国。这便是我们学校的文物馆,它里面有从战国到元明清历代文物的陈列。共有“中国钱币、铜镜陈列馆”、“中国瓷器陈列馆”等五个陈列馆,还有两颗恐龙蛋化石,它可谓是我们河南大学的藏宝库。4刚才,您已经领略了南大门的古朴,稍后您还会感受大礼堂的雄伟,那么如果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七号楼的话,就是--典雅。七号楼,又名博雅楼,1921年建立,1925年落成,是中西合璧式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中西合璧”,您刚刚已经看过六号楼那塔斯甘与爱奥尼相结合的罗马巨柱,很明显,七号楼也是用近八十根塔斯甘式巨柱,来呈现西式特征的,但有一点您肯定没有发现:从高处看,我们的七号楼是一个罗马数字Ⅱ。整个建筑纵向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个部分,完全符合西式建筑的“三段论”结构。而且,巧妙地将地下室露出地面的部分做成台基,并在台基上做出层层凹槽,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看完了七号楼的西式构件,咱们再来欣赏一下它所运用的典型的中式建筑手法。整个楼为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顶上有四座塔状,用于通风透气的气楼,使屋顶显得高低起伏,富于变化。四周多出房檐约两米,檐下有透雕挂落板近两千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