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供应链管理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姓名:王建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张悟移20030315供应链管理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作者:王建华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周星.付英.ZhonXing.FuXing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科研管理2000,21(3)本文在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资产×产业竞争力过程的论点,并相应制定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条评价准则,建立了一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的素质、产业的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度因素及产业国际化程度和能力四个方面来分析评价一国产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2.学位论文陈玲环境管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2005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作为签字国之一,势必要加强自己的环境管制政策,以履行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一些人不免担心:环境管制政策的加强会不会影响我国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人们通常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制定了比别的国家更加严厉的环境管制政策,这个国家的企业就会承担较高的生产成本。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基于这种认识,一些国家或者在国际贸易领域单方面采取非关税“环境壁垒”,或者对环境管制政策抱持抵触心理。本文的选题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环境管制强度的高低是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变化相关?对于不同产业,环境管制的影响有何不同?通过考察环境管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为政府积极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以及提高中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提出本文研究问题的背景与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为两部分:一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文献综述,二是环境管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文献综述;第三章从环境遵守成本的产生、分担以及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入手,探1讨环境管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关于环境管制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同时构建了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环境管制强度的指标体系;第四章以我国部分出口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对这些产业的环境管制强度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和变化进行衡量,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检验,用实证分析的方式考察环境管制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影响;第五章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实证研究结论的结论为:中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环境管制并不构成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虽然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随着环境管制强度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但也有许多轻污染产业表现出同样的变化,此外,在环境管制强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许多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反而有所提高。也就是说,环境管制强度的高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理论创新。本文从环境遵守成本的产生、分担以及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环境管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构建了一套关于环境管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分析框架。(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在实证分析中运用相关性检验和回归检验等方式来考察环境管制强度的高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污染排放程度的不同将产业分为重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通过在回归分析中将产业的污染性质以虚拟变量的方式引入回归模型中,考察环境管制的影响力在产业间的差2异,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期刊论文王丽萍.李创.汤兵勇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天府新论2006,(1)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一直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无论是在评价指标还是在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与评价却不多见,因此,本文针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述评,并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和原则.4.学位论文吕明元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2005该文首先对产业演进理论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作了梳理和评述,而后在对中外产业发展经验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把产业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相结合进行研究,从国际竞争力视角构建了一个产业成长模型——战车模型,提出了我国在决定未来国际竞争力产业发展时,必须思考的若干问题和必须面对的诸多因素和可能的选择。最后在对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政策性建议。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概念界定,该文的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了简要的交代。第二章对产业演进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析。从产业发展史来看,产业演进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表现为单一产业的生命周期过程,也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第一、二、三次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起着主次不同的作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把产业划分为四个阶段,但真正的演进过程是复杂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单一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是经济增长的伴随之物;是一系列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是一个市场组织过程。第三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进行了评析。国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1980年创立开始至今,已经形成几个较为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是从1989年开始的,但国内的研究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和现实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在观点上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也存在争论和差异。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诸多因素的问题,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成长模式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第四章对中国产业发展作了实证性的经验分析与理论总结。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产业发展出现过失误,1979年以来我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从我国的实证分析与国际比较看(吕明元,2005),1952-2003年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既遵循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性。影响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变革和市场化的作用、需求因素、政治因素、资源禀赋等。从发展脉络看,1978-2004年中国产业选择理论是在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吕明元,2005),表现在理论内容、分析方法、涉及领域、本土化程度等诸方面。第五章是对几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证性分析和考察。几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制度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因素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产业发展并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各国之间不同,一国在时间上也在不断变化。各国产业政策的内容,概念,形式等均有所不同,一国的产业政策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第六章是该文的核心部分,从国际竞争力视角构建了一个产业成长模型——战车模型。没有现成的理论能够完全解释产业成长,在假定影响产业成长的因素完全等同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这一逻辑前提下,本章从总结几种经验性研究结论和各国产业发展经验出发,认为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的因素主要有四个:资源禀赋(硬支撑)和制度政策(软支撑),以及两个拉动因素: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由此而构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模型——战车模型。国际竞争力产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战车模型”中四个个函数变量决定,四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通过四要素的组合,产业竞争力是可变的,一个产业可以从竞争优势退变为竞争劣势,也可以由竞争劣势转变为竞争优势。这一模型是在对波特“钻石模型”改良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在保留其两个主要要素“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之外,所增加的“技术创新”和“制度政策”两个要素弥补了“钻石模型”的不足。但“战车模型”绝非一个关于产业成长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演进的万能模式,而只是一个解释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这章还从产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了“战车模型”中四要素的作用。第七章在运用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实际资料对上述理论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几种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的重要表现,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排名还比较靠后,单一产业的竞争力仍然很差,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政策性建议:(1)制度方面。一是从消除我国产业成长的制度性障碍入手,进行制度创新;二是以强制和诱致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市场化进程。(2)产业政策方面。一是高效的国家产业政策至关重要;二是处理好市场保护与开放的关系。(3)实施技术创新国际化战略,不断提高传统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运用市场机制和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技术研发。实行产业倾斜政策,优先发展某些产业。(4)在资源禀赋方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创造竞争优势。用动态比较利益方法来制定产业政策。(5)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启示在于,国家应注重培养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作过多的政策性进入限制。国家应致力于提供吸收技术所需的基础设施、能源保障等措施。该文创新点主要包括:(1)新颖的研究契入点:把产业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相结合进行研究。从检索到的资料看,产业成长问题、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都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把两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该文选择这一研究角度,意在探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规律,探索我国合理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模式。(2)在对波特的“钻石模型”改良的基础上,加入了制度与技术因素,构建了四要素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模式——“战车模型”。在论述中运用了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方法,并注重从产业成长的角度分析“战车模型”中的四要素,探寻产业国际竞争力演进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把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研究思路与发展中国家国情进行了结合——对我国产业的分析,弥补了波特相关研究中的不足。(3)运用几种指标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较为全面、较为合理的结论,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4)对我国1952-2003年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与国际比较,并对1978-2004年中国产业选择理论发展脉络进行了厘清和总结。(5)概念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定义,以及从国际竞争力角度对“产业”的定义。5.期刊论文毕富春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实现三大创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6)加入WTO后,中国要由产业大国跃升为产业强国,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必须用全球化的思维进行战略设计,从组织、文化力、技术三个方面持续创新.6.期刊论文郑刚.许为民.吕毅强.孟刚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浙江社会科学2002,(1)通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论、新贸易理论及产业组织理论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简述,探讨了其对浙江省产业竞争力提高的理论借鉴意义,并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在当前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以产业基地(产业带)建设为突破口来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思路、原则、重点等。7.学位论文张军生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与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0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国产业和企业也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产业竞争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到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引起我国政府、产业界以及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进而影响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