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光山二高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单元强化训练题(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是()A.自然选择的结果B.突变,选择和遗传的综合作用C.用进废退的结果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的综合作用2.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M,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未发生进化B.M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杂合子C.M纯合子的出生率一定高于杂合子D.该种群M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已经产生3.有关物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然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有地理隔离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④4.生物进化的单位()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产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7.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A.30%B.40%C.60%D.75%8.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出骡子,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在一个比较小的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生物的适应性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9.有关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二倍体西瓜培育出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2B.基因突变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等特性C.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发生变化D.长期使用某种除草剂可导致杂草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10.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1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了新物种,生物不一定发生了进化B.三倍体无籽西瓜不是新物种,但它的培育属于多倍体育种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D.一个物种的灭绝不可能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13.下列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的是()○1变异和遗传○2繁殖过剩○3生存斗争○4适者生存A.○1○2B.○2○3C.○1○3○4D.○1○2○3○41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D.形成生殖隔离15.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o假设随机交配,则子代中()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16.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30000人的人群中,褐眼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12000人),蓝眼有36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0.64和0.36B.0.36和0.64C.0.50和0.50D.0.82和0.18317.下列与生态和进化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B.细菌抗药性的增强主要是由于自然选择造成的C.增加样方的数量,可提高种群密度估计值的准确性D.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本地生物进化18.植物矮小,根系发达,叶小而厚,叶表皮细胞壁厚、气孔深陷,栅栏组织层次多,此类植物可能为()A.水生植物B.旱生植物C.阴生植物D.以上都不对19.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如下图所示的假设。(1)关于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种群的形成,假说甲和假说乙的主要区别是。(2)DNA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3)请你找一种方法来确定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是不是同一物种?(2分)(4)根据图示分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B.假说乙认为湖I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II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昆杂在一起C.假说甲说明湖工和湖Ⅱ由于地理隔离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个物种20.镰刀型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通常在幼年时期夭折。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AAAaaa甲地区95%3%2%乙地区3%95%2%(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21.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掘图回答下列问题:4(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实现的,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向更易产生抗药性的方向演化。(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隔离。(5)大河南岸的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分别都有这种甲虫种群,经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型共有5种,这反应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22.陆地棉具有抗旱性状,而海岛棉从来没有出现过抗旱类型,用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棉进行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请回答下列问题。(1)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陆地棉和海岛棉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2)陆地棉和海岛棉两个不同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哪三个环节?、、。(3)有人打算培育抗旱的海岛棉品种,请写出两种育种方法和思路。育种方法1:。思路:。育种方法2:。思路:。23.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下图1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图2表示非洲猴进化基本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2)、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通过等变异,经过长期逐渐形成的。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物种是,两者的DNA差异至少经历了约万年的累积(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判断它们属5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3)、一个非洲猴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多样性。图2中的X、Y、Z表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X是指。A.突变B.选择C.适应辐射D.隔离24.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虫。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其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第2代以后螺旋蛆蝇种群的组成又变成了____________型,个体数量回升,说明这种蛆蝇____________,并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种回升现象。(2)用电离辐射促使其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能使种群出生率____________,种群年龄组成变成____________型。这种方法不易使蛆蝇产生适应,效果好,但起效较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对a组从第7代起改用另一种杀虫剂处理,预计群体7~14代数量变化曲线会是什么样的?由此可见是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好还是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虫剂好?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选D。考点: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2.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图中突变基因M的频率在改变,说明该种群已经发生进化,但不能说明该种群已经产生新物种;M的频率不断升高,说明M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所以M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杂合子。故选B3.B【解析】略4.B【解析】略5.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人工培育的新品种要看具体情况,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中如杂交水稻等;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故B项叙述错。在一琮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物种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种群,故C项叙述错。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产生子代的机会大大增加,故D项叙述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6.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产生作用的基础;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即新物种。故选C7.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知,种群中AA的个体占30%,Aa的个体占60%,aa的个体占10%,因此A基因的基因频率=30%+1/2×60%=60%.故选:C考点:本题主要考察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8.B【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定向选择引起生物的定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A项正确;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出骡子,但骡子不育,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项错误;在一个比较小的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某基因消失,从而引起基因库的变化,C项正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生殖隔离以及遗传漂变的知识。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