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理特征赵英哲自然地理从气候方面看,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属于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而风沙较多,夏季炎热且降雨大,秋季晴天多日照充足,冬季寒冷且雨雪较少。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到16℃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1951年1月12日,安阳);极端最高气温44.2℃(1966年6月20日,洛阳)。全省气温分布大体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河南的地形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河南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河南地势的总趋势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从西到东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从丘陵过渡到平原。河南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2390.6米,正是这样的地势,使河南境内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山区。其二,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齐全。河南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河南的丘陵多数是低山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的石质丘陵,有些是黄土高原经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黄土丘陵,丘陵与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数地区、豫西山地东缘和豫南东部边缘地带。河南平原广布,辽阔坦荡,面积广阔,土壤肥沃。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具有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地貌特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均可在此生长发育。河南的土壤大类型有黄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疆黑土、盐碱土和水稻土7种。京广线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黄河、海河冲积平原,是河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潮土区,山丘区较大河流的河滩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区。沙、颍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唐、白河两岸的南阳、唐河、新野、邓州等是砂疆黑土分布区。黄河两岸的新乡、商丘、开封、濮阳4地区的部分县是盐碱土的分布区。淮河以南的洪积倾斜平原,淮河北岸的淮滨、息县、正阳及省境内的唐、白河下段河流两侧等地区有水稻土的分布。由秦岭入河南段(灵宝南部)起,东到嵩山、东南到方城北,熊耳山、嵩山、太行山和伏牛山的中山山地均分布着棕壤。豫西低山与丘陵地南坡和大别山北坡,或称坡积侵蚀缓岗坡地,发育有黄棕壤。是河南亚热带林木,特别是茶叶、油桐等经济林木的适宜土壤。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中国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已于2001年度全部竣工。河南省因南北气候不同,东西地势高差悬殊,因而动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地域差异性较明显的特点。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于3个自然地理区:(1)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2)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3)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据统计,河南全省植物种类约4200种,其中树木约400余种;高等植物约有197科,3600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二,木本植物占三分之一。自然植物资源中主要用材树种有15个,木本油料树种有7个,淀粉植物树种5个,药用植物约800多种。栽培植物资源中主要粮食作物有7个,经济作物有7个,果树资源有20余个。河南省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共有400余种,占全国动物种的20%。其中哺乳类60余种,鸟300种,爬行类35种,两栖类23种。人文地理人口密度加大,城镇化不断扩大。主要为汉族,有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资源庞大,但是劳动力资源普遍偏低,高端技术人才稀缺。在历史上,河南一直是我国人民来往的必经之地,各大铁路均经过河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密切了河南与其他各省份的交流与联系。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洛阳九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四朝古都,历史遗迹数不胜数。许多姓氏的来源也出自河南,皇帝炎帝的故乡的在河南,河南是炎黄子孙的根。河南旅游资源丰富,有悠久的历史古迹,有风景奇特的渺渺云山,资源得天独厚。河南的地方戏兴起大约在明末清初,发展至今,除了豫剧,越剧等,还有各种剧种达21个